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研究与探索>文章内容
像方永刚那样常怀感恩之心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4-18 (阅读次数:
        最近,在复旦大学举行的学习校友方永刚先进事迹活动中,一位辅导员尝试着将学习活动与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毕业教育结合在一起。

  尽管“方永刚好像一尊精神雕塑,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一道风景”,但这位辅导员经过一番思索,终于找到了“知恩图报”这个角度。这位辅导员给毕业班学生算了两笔账———一笔是明账:每个大学生在大学4年间,每年花费父母的钱少说也要1万元,少数则高达2万—3万元,4年均在4万—10万元;一笔是暗账:国家和社会机构的捐赠直接或间接花在一个大学生身上,4年也要将近4万元。明账暗账加在一起,一个大学生4年居然要花费8万—14万元。一算吓一跳,直算得台下一片唏嘘。想想父母的含辛茹苦,琢磨国家的良苦用心,再看看方永刚曾经这般报效祖国,有的学生竟放声痛哭起来。

  我国的感恩文化源远流长,现在莘莘学子们想来多少都会背出些感恩的古诗和故事来。翻翻《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词句不会陌生;“涓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已成民间俗语,妇孺皆知;《左传》里关于“衔环结草”以报恩德的典故,也常常流淌在学子们的笔尖;至于孟郊《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不乏倒背如流者……看来,感恩教育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并不缺失。问题的关键是,许多感恩教育往往比较浅薄,只是停留在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亲朋好友的帮助上,至于国家的恩惠以及党和人民的关爱和培育,相当多的大学生似乎一点感觉都没有。

  看看方永刚是如何做的吧。这位真学真爱真用党的创新理论的专家,出生在辽西山村一个农民家庭,童年时代碰上十年浩劫,生活异常艰苦。高中毕业后考上复旦大学,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全家人对党充满感激之情。4年大学生活里,学校给予他特别关照,发给他救济金和救济被,给他每月23.5元助学金,使他得以顺利完成学业。在感恩情感的感召下,方永刚做出了人生的几个关键选择:大学4年孜孜不倦地刻苦攻读;毕业后投笔从戎,毅然决然来到最艰苦的部队奉献青春年华;当他发现当代中国只有党的创新理论才能为国家和民族带来光明前景时,他个人的感恩之情开始驶入理性航道,直至把忠诚党的创新理论变成一种不可撼动的使命。

  感恩教育其实就是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如果人人都把感恩情感内化于自身行动,社会秩序、社会公德和社会系统就会得到改善,社会生活也会减少不必要的内耗和摩擦。构建和谐社会也应该提倡感恩思想,通过感恩教育来调节人与人甚至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从多个路径和多个层次实施。首先,感恩大自然,记住大自然一草一木的恩情,报恩于大自然的最好方式便是保护大自然。其次,感恩自己的父母和家庭成员,一个人如果对父母的养育之恩都不知回报,还会有什么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第三,感恩于大学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大环境,如果没有社会成员之间的施恩和感恩,很难设想人们能够和谐相处、传递温情。最后,要感恩我们的国家,感恩党和人民。是国家的资助,是党和人民的关爱和培育,才使大学生不断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当前,高校正处于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毕业教育时刻,不妨强化一下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引导同学们思考毕业后如何报效祖国和人民,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在这方面,方永刚是一面镜子,每个大学生不妨加以对照,常怀感恩之心,常念报效祖国。

(YX)


上一篇:并非“工人阶级”的认同危机   下一篇:生命因阅读而精彩(文艺点评)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