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研究与探索>文章内容
关于当前我国开展政策评价的总体思考与建议
来源:指导小组 作者: 发布时间:2005-07-12 (阅读次数:
 摘要:十六届三中全会,党中央提出以“五个统筹”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是解决当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方略。而要将“五个统筹”落到实处的关键是“要统筹推进各项改革”,要实现政策和计划层面的进一步统筹、协调,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机制。在新世纪,政策评价作为当前亟待开展的一项新工作,应首先在国家层面进行,做好试点、稳步有序。组织落实是开展工作的保证,人才培养是拓展工作的重要条件。 
   
  为了顺利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胜利完成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妥善解决当前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例如,有效制止重复建设、继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动政府转变职能、廓清中央与地方的权责混淆以及降低政策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相关政策的总体可操作性以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获得最佳综合收效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互相牵制,究其根本,几乎都可以找到体制上和制度上的原因。 
  寻找能够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且逐步消除其根源的切入点,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分析国内客观实际、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当前我国及时、深入地开展政策评价,即对政策或计划的决策、成本、效益及其重要的相关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大力强化政策和计划层面的统筹、协调,是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一种切实可行的选择。 
   
  实现政策和计划层面的统筹与协调的重要性 
  1、世纪之初,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入了新的阶段 
  1992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①虽然这里的“计划”和“市场”指的还是不同的经济手段,但是实践中已经孕育着在体制上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从此进入了体制上全面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阶段。经过10年的艰苦奋斗,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前实现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2003年,我国GDP总量超过11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首次跨过1000美元的门槛。十六届三中全会,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以“五个统筹”为核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标志着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现代化的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当前,体制性、制度性障碍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法回避的主要矛盾。 
  当前暴露出来的大多数矛盾和问题,究其根本,几乎都可以归结到体制性、制度性的因素上来。即便是日前出现的局部经济过热也可以找到其结构上和体制上的根源,并且也已经引起了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当前,无论是在经济建设、科技发展方面,还是在完善宏观调控、改革行政管理方面都存在迫切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妥善处理的矛盾和问题。 
  (1)关于重复建设。重复建设屡禁不止的原因是体制和制度上出了问题。市场经济中企业是最基本的主体。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自主决策必然要经受市场的检验。不同企业的相同决策使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或遭到淘汰的局面并不是“重复建设”,而是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和企业技术进步的必要手段。原则上,市场经济是不会造成计划经济时期的重复建设的。当前,重复建设这一顽症的根源是管理体制和制度的不合理。其次,制止重复建设不应仅限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鉴于高技术产业的高投入与高风险,当前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重复建设更要密切关注、严格制止。经过对“十五”国家和地方的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进行综合研究发现,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趋同性明显。据不完全统计②,在全国36个省市(自治区)中就有27个将软件产业作为发展重点,软件产业的相似性达到75%。同样,计算机网络58%,应用软件系统42%,集成电路36%,纳米材料47%,现代中药75%。“规划重复”问题是体制性和制度性的。规划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是合法的。“规划重复”竟成了某些重复建设的法律依据! 
  重复建设的根本原因是政府的职能错位以及中央与地方的权责混淆。切实解决造成重复建设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不仅是制止重复建设的迫切要求,而且是编制并执行好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根本要求。 
  (2)关于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是,面对国际上经济全球化、科技迅猛发展的激烈竞争,我国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仍然相当薄弱、效率低下。自然科学一等奖和技术发明一等奖连续空缺;单位科研开发投入的科学发明成果和技术创新成果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科学成果效率系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3%③。面对国内亟待解决的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利用率低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我国的科学技术目前还难于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缺乏根本扭转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能力。 
  扭转我国科技发展困境的关键是抓住完善市场经济的新机遇,大力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目前国家科技管理部门仍然有10多个,一直维持“群龙治水”的管理格局。部门之间职能交叉甚至存在利益冲突不利于建设协调、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事实上,宏观层面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导致资源配置分散并且浪费严重;微观层面重复评审、立项与多部门“拼盘”项目并存,造成人员、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混乱。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导向,切实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保证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收到预期成效,整体提高国家科技竞争能力的迫切需要。 
  (3)关于转变政府职能。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十分重视并且大力推动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虽然在政府转变职能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尽管政府审批的项目大大减少,程序也不断简化,但个别部门原有的计划实施模式、项目管理方式甚至工作作风并没有根本转变,仍然沿用计划经济的做法。又如,由于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一方面造成工作人员长期加班,甚至借调人手以应不足;另一方面,尽管中央领导苦口婆心、反复强调宏观调控要以间接方式为主,要及时转变政府职能,但某些地方或部门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争投资、批项目上,热衷于资源分配,行政干预。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在承担资源分配、项目建设的同时也成了利益相关者。市场经济中,政府转变职能使其失去既得利益的同时成为“自我革命”的重点。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以及中央和地方权责混淆还是阻碍政令畅通,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破坏国家宏观调控整体性的重要原因。现阶段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艰巨任务对政府转变职能的要求变得更加迫切了。 
  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形形色色,错综复杂。其体制上、制度上的根源已经成为摆在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道难以回避的屏障。努力寻找消除这些矛盾和问题根源的切入点,已经成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3、努力实现政策和计划层面的统筹与协调对于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至关重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的历史任务,标志着我国渐进式改革已经进入总体攻坚的新阶段。现阶段,我们同时面临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和体制转轨造成的各种深层次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所谓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包括那些在建立市场经济过程中保留下来的计划经济的核心部分,如城乡体制分割、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等;包括那些由于体制转轨造成的妨碍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因素,如中央与地方权责混淆等。另外,还包括那些仍然支持用计划的观念、办法去处理市场条件下的问题的宏观制度安排和具体政策规定等。它们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障碍。之所以如此,一方面由于建立市场经济阶段,各领域改革不均衡,某些政策或制度带有较大的局限性。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导致利益主体多元化并且不断强大。现阶段的客观实际使继续深化改革的难度大大增加,并且对宏观调控的整体性和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协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证明,在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的时候,为了能够继续保持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三者关系的平衡,努力实现政策和计划层面的统筹、协调是至关重要的。 
  实现政策和计划层面的统筹、协调有利于宏观制度安排和政策框架形成完整、有机的系统;有利于各项具体制度、政策和计划相辅相成、衔接配合;有利于提高各项制度、政策和计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收效。实现政策和计划层面的统筹、协调,有助于妥善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消除产生矛盾和问题的根源。当前,及时开展政策评价,即对政策或计划的决策、成本、效益及其重要的相关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将有助于实现上述目标。可以说,开展政策评价是妥善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切入点。 
   
  政策评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政策评价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经过八十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和殚精竭虑的探索,我们党从过去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救中国于水火的革命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执政党。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肩负着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历史使命。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就历史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成为党适应新形势,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断推向前进并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现阶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最终要体现在国家的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效上面,体现在对外开放不断成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上面。市场经济中,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去赢得竞争的法则无处不在。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领导全国人民在新的形势下化挑战为机遇,以最小的成本解决好改革和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把握发展大局、实践历史使命。胡锦涛总书记在论述我们党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时深刻指出,“方针政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起指导和推动作用。”④实现国家政策、计划层面的统筹和协调,更有利于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各项工作中去。 
  政策评价一方面有利于降低政策成本,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因为对政策进行评价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对执政的党和政府进行评价,所以政策评价反映的是党和政府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以及日常工作取得实效的情况。 
  2、政策评价是现阶段我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是确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现阶段的改革与发展将无法回避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管理体制、调整利益格局、重建资源分配机制等重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坚持贯彻“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发展中不断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再迎来新的发展的根本要求。能够将“五个统筹”落到改革与发展的各项工作实处的关键是“要统筹推进各项改革”,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 
  政策评价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政策或计划调整的协调性、连贯性,避免由于调整中的短期行为引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大起大落,另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在政策和计划层面更有效地统筹推进各项改革。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策评价能够发挥作用的若干方面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各项工作方方面面、千头万绪。政策评价能够在许多方面发挥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1)政策评价有助于进一步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以效能为目标的政府职能转变,强化科学决策,廓清权责混淆。转变政府职能是当前解决深层次矛盾,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这不仅是打造效能的政府、建立规范的宏观调控体系的需要,也是转变资源配置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需要。温家宝总理在他就任后的首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就明确指出,“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成败与否在此一举”⑤。一言既出字字千钧,意义深远。 
  首先,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我国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对外开放成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这三个方面的成功与发展又和市场经济的发达与规范程度紧密相关。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规范又是以确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为前提的。最终,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科学决策是确立并保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的关键。其次,政府职能转变的成败也关系到国家政策的成败。各级政府是一系列国家政策的主要制定者、执行者,其职能定位、权责划分直接体现在政策与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当中。因此,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国家的政策、计划不仅对能否妥善解决深层次矛盾产生直接影响,而且还决定制度安排是否有效,事权划分是否合理。再次,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构架,以及当前经济的较快增长都为我们下决心解决各类矛盾背后的体制和机制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 
  (2)政策评价有助于降低政策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促进社会安定。改革实质上是对利益格局的调整,创新是对调整的优化。现阶段,改革与创新的目标导向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重点在效率和成本。任何改革举措,包括政策或计划在内都存在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并且应该从比较中做出对政策或计划的基本判断。国务院首次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令人瞩目。《纲要》明确提出要“降低管理成本”,要“积极探索对政府立法项目尤其是经济立法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制度”。同时,进一步指出“政府立法不仅要考虑立法过程成本,还要研究其实施后的执法成本和社会成本”。一般说来,上述成本既包含合理的成本,也可能包含不合理的成本。降低合理成本有利于提高效率。不合理的成本是转化为个别群体的既得利益或造成腐败的重要根源,它的增加不是新财富的增加而是现有财富的转移;阻碍经济增长的同时扩大社会矛盾,必须竭尽全力予以消除。有人⑥专门研究了当前我国金融腐败的主要类型并且估算了由此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例如,1998年至2002年,全国各级法院共审结和执行各类案件4188万件,其中审结一审民商案件2362万件,比前5年增长20%,诉讼标的金额31971亿元,增长2.4倍,这一数额大约相当于同期GDP总量的7.2%,令人触目惊心。实施政策评价有助于降低政策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尤其对不合理成本的规避有助于反腐倡廉和促进社会安定。 
  (3)政策评价有助于相关政策措施的协同优化,提高其整体的衔接性和可操作性,使重大改革举措获得更显著的收效。现阶段,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的关键是“要统筹推进各项改革”,最大限度地实现各项政策和计划的相互衔接与配套。实际上,每一项政策或计划只能一项一项地陆续出台而且常常是重点解决一两个比较突出的矛盾或问题。但与此相应的是,情况又总在不断变化而且常常是方方面面相互关联牵制。这样就需要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政策评价,通过对政策进行导向性调整、成本分析,促进其和相关政策协同优化,才能更有效地实现政策的总体目标。特别对于涉及面广的重大措施就更有评价的必要。最近,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一项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对当前改善宏观调控有重要意义,对实现经济体制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积极作用。但是,为了切实贯彻《决定》的指导思想、有效实现《决定》的改革目标,关于《决定》本身及其相关的政策协调问题仍然有某些值得关注的地方,并且有必要通过政策评价进一步实现《决定》和相关政策、制度环境的衔接、互补,使国家的重大改革措施取得更显著的宏观成效。例如,关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问题。据分析⑦,近年来虽然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有所增加,但是占各级财政支出相当比例的仍然是竞争行业。中央一级财政在竞争性行业的投资,1998年为40.5%,2002年为36.7%。如此看来,仅仅调整项目的审批方式并不能有效解决政府在市场竞争中既做运动员又作裁判员的问题。又如,《决定》确认,按照规定程序批准的发展建设规划(含专项规划)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强化了各级规划的投资决策地位。但是如果不能有效地避免项目的“规划性重复”问题,那么《决定》中“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的指导思想和“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的目标仍旧难于实现。 
  (4)政策评价有助于强化市场经济的危机管理,提高国家宏观调控的预警能力。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进程,也是市场经济危机管理机制从建立健全到现代化的过程。现代危机管理机制的标志是应对危机的权宜性措施越来越少,规避危机的政策导向越来越超前。显然,政策评价对政策、计划的综合分析与导向有助于提高市场经济中的危机管理意识以及宏观调控的综合预警能力。 
   
  政策评价的基本内涵、成功经验和主要工作原则 
  1、政策评价的基本内涵和国际上的成功经验 
  (1)所谓政策评价主要指对政策或计划的决策、成本、效益以及重要的相关影响进行综合性评价。政策评价的作用是价值导向。政策评价的目标是审时度势、坚持不懈地促进政策、计划及其体系的协调和高效。和资产、技术或项目评价相比, 政策评价由于评价对象特殊就更加突出了工作的复杂性、社会关联的多层次性、利益性以及主体多元性等特点,增加了工作中把握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阶段等环节的难度。 
  其次,政策评价不同于政策研究。政策研究从理论的角度,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推动经济、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政策评价从调查政策实践,统筹政策相关的角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处理等先进方法和手段对特定的政策、计划进行实证分析,再与其预期的各项指标加以比对,并提出进一步优化调整的建议。政策评价通过实现政策、计划层面的统筹协调,为经济、社会活动的统筹协调、优化有序提供支持。 
  (2)政策评价的成功经验,已被国外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所证实。从政策评价入手,降低政策成本、推动经济发展,同样为国外的成功经验所证实。例如⑧,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为贯彻其经济思想,同时进一步减少国家干预,“消除繁琐的、不合理而且无意义的规章制度”,让市场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上台伊始就以政策评价为主要手段改革现行的规章制度。里根执政后立即成立以副总统布什为首的专门机构,对每一项法令、条例进行“成本-收益”评价,废除那些收益不抵成本的规章条例。根据评价结果,冻结了172种规章制度,并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市场竞争、减少政策性浪费。到1983年中期,里根政府取消规章制度带来的一次性成本节约就达150-170亿美元。联邦政府规章执行机构的实际支出增长率从1977至1981财政年度的4.5%下降到1981至1985财政年度的1.4%。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政策评价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奠定了日后美国连续十多年经济增长的基础。 
  2、开展政策评价,需要重点把握的工作原则 
  (1)政策评价定位的统筹兼顾原则。政策评价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多角度地审视国家政策、计划。开展政策评价需要做好统筹分析相关问题,综合权衡利弊,客观估算成本等多方面的工作。“五个统筹”是政策评价定位的指导原则。通过对政策、计划提出有针对性的总体或阶段性评价咨询意见,促进党和政府部门科学决策,降低政策成本,提高政策、计划制定预期和实际收效的统一性。 
  (2)政策评价标准的市场导向原则。评价标准是对政策施以价值导向的具体方式。现阶段,一是要加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二是要加速政府部门职能转变、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法则。这是确定政策评价标准的出发点。研究确定适当的评价标准是对政策、计划的目标、收益以及成本进行客观评价的前提。 
  (3)政策评价的独立性原则。任何一项政策、计划都会涉及制定者、执行者及其对象等多方面的职能、责任和利益。为了使政策评价工作客观、公正,要确保政策评价工作的独立性。确立独立的政策评价机制不但有利于提高政策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而且有利于建立健全合理的决策咨询和执行监督的体制与机制。政策评价由具有相应权威、相对独立的机构或被上级授权单位组织实施是维护评价工作独立性原则的重要条件。 
  (4)政策评价手段的先进性原则。政策评价是由多个工作环节组成的系统工程。评价工作的特点和难度要求尽可能采用先进的手段和方式,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处理手段等,以提高评价工作的效率和实时性。目前开展的电子政务、电子党务等工作为评价手段保持先进性提供了支持和可能。 
  (5)政策评价主体的回避与交叉原则。所谓政策评价主体是指承担具体评价工作的团队或个人。团队的成员以具有较高学识或实践层次的中外专家为主体,其构成原则上是动态的。回避原则是指政策评价成员的组成应回避和评价对象直接有关的人员;互补原则是指政策评价成员在组成上应注意自然科学专家、工程技术专家和社会人文专家互补。 
  (6)政策评价的阶段性原则。政策评价的阶段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政策评价根据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阶段性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重点评价意见,同时阐明确定重点的利弊权衡和调整重点的基本条件;二是评价工作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评价三个阶段。政策评价应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和需要确定适当的评价阶段。 
   
  关于当前有效开展政策评价的初步建议 
  迄今为止,我国在政策、计划层面实际开展的评价工作仍然相当薄弱,几近空白。跨进新世纪,国家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事业也进入了新阶段。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政策评价是我国当前亟待开展的一项新工作。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政策评价首先在国家层面展开 
  政策评价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是现阶段我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重在观念转变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手段,实现各项政策、计划的统筹与协调,降低政策成本是制度创新的重要目标。 
  政策评价首先在国家层面展开,有助于从全局着眼、协调宏观政策体系,在政策与制度环境方面为解决好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供必要保障。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不同的主要是经济调控的手段与方式以及起基础性作用的资源分配机制。宏观调控的权利和责任属于中央政府,这类关键性的权责划分则是相同的。市场经济中配置资源的主体是统一的市场,宏观调控的主体是中央政府,其他层次的政府和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依法规范管理,为市场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组织落实是开展政策评价的保证 
  (1)成立实施政策、计划评价的组织领导机构。根据总体工作需要以及阶段性的工作重点提出任务,把握导向,审定评价意见,同时视评价工作的特点和需要监督重点工作环节。 
  (2)设立相对独立的评价工作的组织办事机构。负责建立健全相应规章制度,工作流程与规范;负责以项目的形式组织实施对具体政策、计划的评价工作,主要包括组建以兼职为主体的评价专家队伍等并按计划推动评价工作进展;负责与相关部门的情况沟通和工作协调、向有关领导汇报工作中的重大进展和问题;承办组织领导机构交办的具体事项等。 
  (3)及时建立健全评价专家、评价方法和相关信息库。随着评价工作的开展和深入,根据评价领域和评价重点的需要建立健全各类数据库系统,提高评价工作的效率和实时性。 
  3、做好试点工作,稳步有序地开展政策评价 
  (1)起步阶段要做好试点工作。首先结合某些目的性比较明确、相对单一的政策、计划开展试评价,在取得初步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系统的工作计划和方案,对某些重大政策问题进行政策评价。试点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对政策、计划的管理成本和执行成本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确定适当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二是开展政策、计划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的调研与核算,探索可比对的核算方式;三是对政策、计划在执行过程中与其相关的政策环境的相容性、矛盾性展开交叉研究,对所发生的连带性成本进行评价,等等。 
  (2)开展政策评价要先易后难。评价工作可以先从“后期”评价入手,从总结实践经验,比对预期导向,调研综合成本,完善体系框架的角度提出阶段性评价咨询意见。伴随政策评价本身的完善和积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可以对政策、计划重点进行“中期”或“前期”评价。 
  (3)正确发挥政策评价的作用,开展政策评价要避免一哄而起。政策评价只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必要措施。政策评价意见只是政策、计划制订或修订的决策参考意见,对相关政策的确立或调整并不具备直接的约束力。在努力开展政策评价的同时要认真防止以政策评价名义任意调整既定政策、计划的目标及其约束能力和范围的倾向;注意避免事事评价的泛化处理方式;防止不分主次、政策评价之间打乱仗的情况发生。 
  4、抓紧人才培养,不断拓展政策评价工作 
  目前,需要尽快构建精干的评价工作组织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做好试点工作。今后,在使承担政策评价工作的各类专家团队保持动态的同时,抓紧培养、训练一批专门人才是切实加强并且不断拓展政策评价工作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373,1993年10月第一版 
  [2]王昌林、杜澄: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年鉴(2002)p.30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2 
  [3]林跃勤:体制创新: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证,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4月19日 
  [4]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年7月1日),人民日报,2003年7月2日刊发 
  [5]温家宝: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2003年3月18日),人民日报,2003年3月19日刊发 
  [6]谢平、路磊:中国金融腐败研究:从定性到定量,比较,第八辑,2003年9月 
  [7]迟福林:谈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8月5日 
  [8]叶辅靖:80年代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研究参考,第59期,2000年6月 
上一篇:如何推动民企文化主题活动   下一篇:关于职工队伍文化技术素质状况调查(全总宣教部)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