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职工提高健康水平 |
来源:指导小组 作者: 发布时间:2005-07-12 (阅读次数:
)
|
|
由于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一些职业病、老年病等过早地出现在不同年龄段的职工身上—— 现代社会日益紧张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造成许多职工体力活动减少,心理压力过大,从而对职工健康状况构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由于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一些职业病、老年病等已过早地出现在不同年龄段的职工身上。近日,笔者在河北石家庄一些企事业单位采访时发现,体育锻炼正在悄悄远离职工群众。 石家庄市制药集团生产车间的小章,参加工作还不到一年,身体很结实,上学时天天坚持体育锻炼的他,现在工作之余就是看电视和上网。对此,他满不在乎地说:咱这身体几年不锻炼,也是“一级棒”。石家庄市四十中的刘老师,今年35岁,身体有些发胖了。当谈起自己的身体状况时,刘老师无奈地说:“大不如从前了”,“我也想坚持体育锻炼,可哪儿有时间啊。” “四十以前人找病,四十以后病找人”,便是中年职工身体健康的写照。因为中年是承受事业压力、家庭压力、角色压力最多的阶段。正是这种过度忙碌和疏于锻炼,使得这个年龄段的职工身体素质日渐下滑,绝大多数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据了解,中青年职工自身的一些隐性疾病现在还没有显现出来,所以他们自我感觉“良好”。对体育锻炼缺乏主动性,只有当体质下降严重时才想起了锻炼,甚至一些职工靠保健药取代体育锻炼。 采访中还发现,相对男性职工来说,女性职工更是缺乏体育锻炼。大多数女性职工承受工作和家庭双重压力,既要把工作干好,又想当贤妻良母。再要进行体育锻炼,她们的确没时间,也没有精力。 “生命在于运动”,要使身体健康,就要经常运动。有关资料显示,缺乏体力活动的静态生活方式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十大原因之一,全球六成五至八成五的成年人,由于没有足够的体力活动导致健康受损,甚至每年二百万人因此死亡。而中国体育人口(体育人口基本标准是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低于3次,每次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具有与自身体质和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或中等以上负荷强度的人群)总数仅为三成左右,远低于日本、澳大利亚、芬兰等国七成以上的比率。以石家庄市为例,职工体育人口仅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 对于这一现状,一位企业工会干部不无忧虑地说:“各年龄段的职工离了体育锻炼,健康也在一步步离他们而去。照这样下去,多年以后我们职工的身体状况会怎样呢?有关人士认为,作为工会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职工的文体活动,让职工精力充沛、身心健康地工作在本职岗位上。 青壮年体育参与度最低 本报讯 有关资料表明,在美国以及亚洲的日本等发达国家,体育人口都在70%,甚至80%以上。2002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体育人口总数仅为31.20%左右,而且青壮年比例最低。 据悉,中国体育人口在年龄结构上呈现出“两头热,中间冷”的状态,即越是青壮年人士,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越低。来自上海国民体质监测报告的一项调查也显示,40-49岁的中年男性是参加体育活动的低谷,只有27%的人参加锻炼。反之,“过劳死”现象在中年人群中最突出。 有关人士指出,青壮年人对体育的疏远,既不利于我国劳动力主体的健康状况,也不利于中华民族长远的体质改善。(乔雨) 相关链接 促进职工健康也是维权 依法维护职工的劳动安全与职业健康,是中国工会履职的题中应有之义。长期以来,各级工会组织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努力促进企业劳动条件的改善和丰富职工的业余文体活动,有效地促进了职工的职业安全和身心健康。 比如,中国工会一向十分重视职工的疗休养,全国工会系统现有职工疗养院(所)831个,每年接待职工疗休养约100万人次,为职工进行健康体格检查约20万人次。从2001年开始,工会还积极参与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相关的培训工作。 继2002年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发出后,各地方工会都专门出台了加强职工体育工作的文件。如北京市总今年5月发出的意见即提出了“到2008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职工人数达到70%以上;体质测定达标的职工人数达到70%以上;职工学会并掌握的健身方法达到两项以上”等目标。
|
上一篇:胶州供电公司经理赵子正谈创建学习型企业 下一篇:摩托罗拉公司留住人才的哲学 |
|
[ 收藏]
[ 推荐]
[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