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城市发展宣言》指出:“不论种族、性别、年龄、地域和贫富,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可持续的学习权利和责任。让人人成为学习之人,处处成为学习之所,时时成为学习之时,事事成为学习之机。”
处在21世纪,“生存”对人类来说并没有变成一件轻松的事。因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高速变化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信息和知识急剧膨胀;同时我们所处的社会还处处充满了激烈的竞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一份名为《学会生存》的报告。
“学会生存”包括三个层面的意思。
一是学会维持生活的知识与技能。这包括就业前接受教育和就业后接受继续教育。
二是争取有保障的生存权利。在信息社会中,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不但是永恒的,而且变化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快,我们不能指望一种教育和一定阶段的教育为社会成员服务终生。在工业化时代,如果一个人的工作被技术的发展所淘汰,这对他来讲,其后果是灾难性的。但是,在未来的岁月里,生产、工作的技能过时将会成为很普遍的事情,人们的生存权利常常面临挑战。生产的变革、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要伴随着劳动力的流动。远在200年前,丹麦的一位神学教育家创建了丹麦民众普及学校,其任务是教育成年农民如何应付急剧变化的自然环境。丹麦的农民教育相当普及。在从穷乡僻壤向大城市的移民浪潮中,所有那些取得成功的移民都是通过接受教育来学会对付新的经济问题、语言障碍,学会与陌生人相处的。
我国的产业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据预测,我国以1990年不变价计算的一、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将由1990年的28.4∶43.6∶28转变为2010年的12.7∶51.3∶46,社会劳动者在一、二、三产业中的就业结构将由1990年的60∶21.4∶18.6转变为2010年的40∶25∶35。这种变动的过程将使农村大约有1亿左右的劳动者从农业岗位转到二、三产业,城市有一部分劳动者从工业部门转到第三产业。城乡劳动者的岗位转移,既是对生存权利的挑战,又是一种新的发展机遇。
三是改善生存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在21世纪,“学会生存”就要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终身学习,是指人的一生都要学习,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学习伴随人的整个生命历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学会生存》报告把终身学习与建立学习化社会(学习型社会)结合起来。“学习化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习成为整个社会成员一项经常的重要活动。创建学习化社会有赖于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又有利于终身教育的实施与提高。
而当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另一个关键问题出现了,这就是“如何学习”。“学会学习”是“学会生存”的前提。罗马俱乐部在《回答未来的挑战》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学习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维持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和处理未来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要想在现代社会竞争中取胜,仅仅抓住眼下时机,仅仅适应当前的社会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握未来发展的时机。因此,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是引导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为了自我的终身学习和创造活动,我们的教育重点必须从“学会”走向“会学”,即培养一种创新性学习能力。
“学会学习”在当前还要转变一种观念,即由“拥有文凭”向“拥有能力”转变。文凭和学历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表明了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有文凭就有水平、有学历就有能力。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新事物、新情况层出不穷,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出现,要求人们必须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一个拥有较高文凭和学历的人,如果停滞不前,也会落伍,难以跟上潮流、胜任工作、获得进步。反过来,一些没有较高文凭和学历的人通过勤奋学习,同样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很强的能力,成为人才。学会学习,学习会生存,核心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让学习成为21世纪的生活方式,养成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习惯,并且首先要学习“学习的方法”。如此,个人生存才会有保障,国家才不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被开除“球籍”。《学习型城市发展宣言》的发表,将为在全社会形成深厚的学习之风、进而创建学习型社会起到有力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