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北京《财富》全球论坛留给我们什么? |
来源:指导小组 作者: 发布时间:2005-07-12 (阅读次数:
)
|
|
新闻回放—— 据新华社报道,2005年北京《财富》全球论坛于5月16日至18日举行。这是该论坛第三次在中国举办,是历届论坛中规模较大的一次,与会中外代表共800多人,其中有包括77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400多名国外大企业的董事长、总裁、首席执行官,200多名中国内地、港澳台侨企业界人士,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北京市政府的负责人和专家学者等。 此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国和新的亚洲世纪”。据悉,会议期间,除了举办体育、文化两个圆桌会议外,还举办了23场大会和专题讨论会。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说,从参加论坛的中外企业家的对话现场看,较之1999年上海《财富》全球论坛,中国企业家水平提高很快,他们已经能够与世界顶级企业家在一个平台上从容、平等地对话。 《财富》全球论坛爱上中国什么 中国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财富》这个企业人的刊物,《财富》全球论坛这个企业家的聚会,代表全球的企业人和企业家看上的、爱上的,就是中国巨大的发展空间,以及孕育于、产生于这个空间中的无数商机。 现在的问题是,当世界在惊叹“中国奇迹”的时候,我们当如何面对伴随经济高增长、财富迅速集聚所产生的贫富差距扩大、诚信体系缺失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在经济迅速增长、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出现诸多矛盾和问题,有些甚至比较严重,是不足为怪的。必须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一方面是以上已经提到的,能否清醒地认识问题及其动态变化,并采取有效措施;另一方面,是深刻认识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应当是我们矢志不渝的价值取向,丝毫不能有半点动摇。必须看到,我们今天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大多属于“成长的烦恼”,也只有在继续成长中才可能加以解决。(《文汇报》5月18日陈宪/文) 《财富》论坛给中国带来什么 相信这次《财富》全球论坛不仅仅给那些跨国企业领袖提供了一次难得的交流平台,还为他们在中国寻找新的商业机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的20多位部级高官将会在第一时间里介绍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具体阐述中国在金融领域、电信领域、能源开发领域等一些重要领域的商业政策和产业规划蓝图。世界顶尖的跨国公司将会在中国得到巨额的订单。 本次《财富》全球论坛将亚洲视角作为论坛的主题,凸显出中国经济发展对整个亚洲产生的巨大影响。中国政府可以利用这样一次十分宝贵的交流机会,充分宣传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发表中国对亚洲未来发展的看法,进一步提升中国在亚洲乃至全球的地位。 目前,中国的经济正处在转型期。单纯依靠吸引外资扩大规模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正在逐渐被科学的发展模式所取代。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和谐社会,成为中国当今发展的主旋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但需要继续吸引外资,保持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且需要在更多领域、更高层次保证国际投资者发展方向与中国的产业目标相一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财富》全球论坛给中国经济转型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解放日报》5月19日) 搭建财富沟通的平台 在《财富》全球论坛上,到处闪烁着这种思想火花。与会者用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方式探讨着亚洲的新世纪、新技术的发展、数字鸿沟、能源与安全以及富裕与贫穷等问题。 当初在上海《财富》论坛上,人们更多地是在讨论制造;香港《财富》论坛还是停留在讨论制度上。现在,我们的企业已经比较熟悉这些制度,所以更多地是在思想上的交流。 的确,我们的企业发展到了今天,应该建立更高层次的战略理念。 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指出,所谓战略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认识,即计划、计策、定位、模式与观念。而我们很多企业还在沿用定位的理论,忽视战略制定者的观念问题。 另一位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C.K.普拉哈德教授在论坛上呼吁财富的拥有者们要对财富赤贫者们给予充分的关注。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平台,这样的理念,这样的对话,引发我们对现实与未来更深层次的思考。同时,也希望财富的拥有者们对我们中国有更多的认识。(《经济日报》5月18日徐二明/文) 寻找回财富的社会使命 本次《财富》全球论坛将焦点关注于财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财富的真正价值,其实并不完全在于这些财富究竟是怎么积累的,而在于这些财富是怎么使用的。财富能否真正投入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并且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社会群体和谐发挥作用,这才是应当真正关注的问题。财富并不意味着美酒佳肴或者是宝马香车,它的作用不仅在于能够让一部分人享受安逸的生活,更在于让广大多数的人通过财富的建立和社会的总资产增长,而实现自己的生活价值。从根本目的上说,财富实际上应当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上树立人们的理想和信念,建立一种和谐的社会秩序,而不仅仅是成为少数人用以寻求更多享受与社会权力的工具。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财富拥有者更应当关注于努力缩小生产力鸿沟,减少贫富差距。 全球财富对于中国提供的机会,其实不仅仅是资金的投注或者是消费,而且是一种如何选择有效的富裕模式,同时构建和谐社会新的分配方式的思考。在目前的中国财富议程中,我们仍然看到慈善事业的缺位,经济拉动力的不足,富而好礼还是富而好利的争论,这些缺憾其实都与未来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密切相关,也与经济发展之后,人们对于基本道德和社会价值的寻找有关。因此,如果论坛能够成长为中国生产力均衡发展,社会各阶层利益兼顾,重新塑造中国人理性的致富观和和谐的分配观的讨论空间,那么,世界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必然更加充满信心。(5月17日《新京报》) 除了富翁,更需要公平的增长模式 中国既往取得的经济成就,首先得益于在财富观念、财富创造和财富分配诸方面的重大改革。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面前,我们以大量吸收外资的方式,实现了国内经济结构的重大转型,同时迅速积聚财富。 然而,我们还不能说,中国的企业家们已经具有了国际水准的“财富创造力”。为了培育真正创造财富的能力,我们需要以更加积极大胆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并在竞争中学习。而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更为艰难的方面,就是我们要面对因为财富而来的社会分化。如果任由这样的分化继续扩大而不予弥合,它将不仅销蚀已有的财富,还将摧毁创造财富的意愿和能力。 因此,培育财富的创造力,实际上需要有更为深刻的基础条件,就是要寻找甚至创造“推动公平的增长模式”。我们需要找到同时有利于社会公平的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方式。 倘若中国能够在财富生产和社会整合两个方面都有创造性的贡献与成果,那么,中国将有可能成为亚洲崛起的推动力量和楷模。而这首先要求我们具备全球眼光和宽容胸怀。全球化的最深刻的涵义之一是打破传统的民族国家的界线。如果财富的创造者和拥有者,能够驾驭和善用财富,能够将全球化的冲击力引导至积极一面,那么,我们将不仅是有了一批富翁,我们将可以期望拥有富裕、民主和文明的中国和亚洲。
|
上一篇:成都将在基层工会推行工会主席直选 下一篇:企业文化建设的十大前沿理念 |
|
[ 收藏]
[ 推荐]
[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