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印证劳动伟大,时代崇尚劳模光荣。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批批具有崇高精神和时代特色的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的振兴、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富裕而拼搏。他们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以实际行动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典范;他们忘我劳动、艰苦奋斗,是立足本职,建功立业的榜样;他们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是各行各业奋斗者的楷模;他们严于律己,一身正气,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锋。
劳模精神代代传———记全国先进班组马恒昌小组 1959年,在全国群英大会上,毛泽东同志亲切接见马恒昌等全国劳动模范。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有一个享誉国内外的大型机床装备制造企业,它就是号称中国机床行业“十八罗 汉”的齐齐哈尔二机床企业集团。这里有一个全国著名先进班组———马恒昌小组。
马恒昌小组伴随共和国前进的步伐走过了辉煌的56年,是全国著名的先进班组。该组自1950年以来,先后12次荣获全国先进集体、“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优秀工会小组、模范职工小家称号;7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放牛娃出身的马恒昌在解放以后,从一个目不识丁的“大老粗”成长为一名技术工人,又当上全厂的总机械师。1954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多次代表小组到北京出席劳模大会。自他以后,这个先进的班组届届都有人大代表。
五十年代 老英雄———孟泰
孟泰,河北丰润人,中共党员。辽宁省鞍钢炼铁厂工人,曾任该厂副厂长。1950、1956、1959年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
1926年在鞍山昭和制钢所当工人,1948年随解放军去通化铁厂工作,鞍山解放后回到鞍钢。在鞍钢恢复生产时期,他捡回成千上万个零件,经过修理,建立起著名的“孟泰仓库”,为新中国成立初期鞍钢恢复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六十年代 铁人——王进喜
王进喜,甘肃玉门人,中共党员,曾任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钻井指挥部副指挥,是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之一,大庆油田会战中涌现出的工人阶级先锋战士,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气概,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一天,井喷突然出现,如果不及时压井,就会造成巨大人员财产损失。他跳进齐腰深的池里,用手和脚搅拌水泥浆以代替搅拌机。“铁人”从此得名。
七十年代 一抓准———张秉贵
张秉贵,北京市人,中共党员。1955年在北京百货大楼当售货员,中共十一大代表和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并被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1959、1979年先后荣获全国先进生产者和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他以“一团火精神”为人民服务。在30余年的柜台生涯中,他对待顾客主动、热情、周到、耐心,用胸中的“一团火”温暖了千千万万顾客的心。
八十年代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江西德安人,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78、1979、1989年先后荣获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的研究,1973年优选出第一个强优组合———南优二号,攻克制种关后,使我国1976年至1987年累计种植面积达11亿亩,增产稻谷500多亿公斤。杂交水稻技术作为我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于1979年转让给美国,1981年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
九十年代 农民致富带头人———史来贺
史来贺,河南新乡人,中共党员。曾任新乡刘庄党总支书记。1959、1978、1979、1989、1995年先后5次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或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科技兴农,发展高效农业,实现了机械化、水利化和科学种田。
二○○○年以后 一心为乘客———李素丽
李素丽,北京市人,1981年参加工作,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第一客运分公司60路、21路任售票员,1998年到总公司及“李素丽热线”工作。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李素丽同志在近20年的售票工作中,岗位作奉献,真情为他人,用真情架起了一座与乘客相互理解的桥梁,把微笑送给四面八方,被广大群众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群众的贴心人”,模范体现了公交“一心为乘客,服务最光荣”的行业宗旨,赢得了广大乘客的尊敬和爱戴。
劳 模 名 言
王进喜(石油工人的杰出代表):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范玉恕(天津建工集团三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群众信得过的建房人”,2000年全国劳模):心正人才正,人正楼才正。
王学礼(北京建工集团六建公司,“工地铁人”1959、1979年全国劳模):共产党员就是要一心为公,干点事就争报酬不配当共产党员。
王启民(黑龙江省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新时期铁人”,199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宁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高产稳产。
郏芬芬(上海大观园浴室郏芬芬脚病门诊部负责人,“顾客满意的修脚工”,1995年全国劳模):宁愿自己难,换来众人欢;一人红,红一点,一起红,红一片。
杨怀远(曾任上海海运管理局长柳轮客运服务员,以“小扁担”精神闻名,1985年全国劳模):天下万物何所求?只求为人民服务到白头。
徐虎(上海市普陀区西部企业集团徐虎物业经营公司负责人,1989、1995、2000年全国劳模):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
滕增寿(浙江东方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兼总经理,1995年全国劳模):三五年内办不出一流企业将以生命相许。
孙茂才(齐鲁石化公司机械厂工段长,技师,“焊接大王”,1995年全国劳模):当工人就要干好活,多做贡献就是我的追求,拼搏与奉献是我做人的原则。
包起帆:劳模也要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曾经先后三次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每一次荣誉的来临,不仅给我带来了喜悦,更多的是带来了责任。荣誉越多,责任越大,惟有执着创新,不断建功立业,才能永葆劳模本色。
在党的培养和职工的帮助下,我从一个普通的码头装卸工,逐步成长为一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我长期在港口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创新和研发工作。为了推进上海港的科技进步,我刻苦钻研,先后完成了100多项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荣誉,但这已经成为过去,技术在不断进步,我也要与时俱进。5年来,我和同事们又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巴黎等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5项,还获得国家专利。
集装箱化运输是现代物流业的基础。然而,多年以来我国内贸件杂货水上运输还是依赖散装形式,内贸标准集装箱运输产业仍是空白。我积极倡导并推进我国内贸标准集装箱运输,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港口的内贸标准集装箱水运工艺系统;开发了适合国情的内贸集装箱运输单证、费收系统;建立了港口内贸集装箱计算机管理系统;制定了适合内贸标准集装箱运输的港口装备和工艺标准。1996年,首次开辟了第一条内贸标准集装箱航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