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人们一提到邮政 ,脑海中浮现出的总是绿衣使者忙碌的身影以及书信、邮件传递的简单业务,很少有人能把邮政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联系起来。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邮政的悄然巨变:明亮的邮政储蓄营业厅,异地交易几秒钟之内就能完成;只要拨通 11185客服电话,邮政的工作人员就能为用户提供各种便捷的日常服务; EMS次晨达业务通达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发生如此多的变化,谁能知道几十万邮政人完成了怎样浩大而艰辛的工程建设呢?
圆“自己的梦”
中国信息化建设不易,中国邮政的信息化建设更难。建设之初,由于缺乏人才、技术和经验,在信息化进程中曾经走过弯路。信息化建设的底子薄,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化建设不均衡,这些中国信息化建设初期的不足,邮政都有。与此同时,邮政还有自身的难点:业务种类繁多、建设资金匮乏、建设周期短。———业务种类繁多。中国邮政开办的业务涉及金融、速递、物流、报刊发行、函件等诸多方面,在综合网上要满足各类业务的需要,从业务需求设计、软件开发到工程实施、运行维护各个方面,都必须综合考虑。由于几万个邮政网点遍及全国,开办的业务往往是全网统一实施,例如北京开办的业务拉萨一样要开办。邮政信息化建设既要涉及所有的网点,又要满足各个专业的要求,难度可想而知。———建设资金匮乏。信息化建设耗资巨大。以统一版本为例,同等规模水平的工程,其他商业银行耗资在 100多亿元,而邮政是 8亿多元。投资少还不能降低信息化建设的水平,难度可想而知。———建设周期短。由于市场竞争的需要,不可能等着你按部就班进行信息化建设,只有打破常规,因而信息化建设的周期被大大压缩了。还以统一版本为例,其他商业银行的先例是 6至 8年,而邮政只有 1年半时间,难度又是可想而知。
难!难!难!但中国邮政人知难不畏难,他们要迎难而上,用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圆“自己的梦”!
走“自己的路”
邮政人要走出一条自己的信息化建设道路。从 2003年 6月到 2004年 12月,中国邮政在全国 31个省(区、市)的 3.2万个网点全面完成邮政储蓄统一版本上线工程。在统版工程中,邮政人有句调侃的话“开着汽车换轮胎”,这是说在统版建设中,为了节约经费,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采用了同主机切换的方式。谁都知道如果有两套设备,就会降低新旧系统切换的风险和难度,可是增加一套设备就要增加至少 1000万元的投入,租赁一套设备至少要增加 40万元的投入,这样全国算下来,将是一笔惊人的投入。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局提出在不影响对外营业的前提下,利用同一套主机系统资源,将原有系统的数据移植到新系统,用统版省(区、市)中心系统替换原有的省(区、市)中心系统。同主机的系统切换在国内金融界还没有实施过,没有任何可借鉴的做法与经验 ,难度和风险巨大。为此,国家局、各省(区、市)局和 7家分集成商的技术专家组成了课题组,结合统版软件开发情况和各省(区、市)的现状,共同对同主机切换的实施流程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研究和论证,明确了同主机切换的关键技术,同时编写制定了中国邮政储蓄统一版本工程省(区、市)处理中心同主机切换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切换风险,取得了同主机切换的圆满成功,实现了技术上的一大突破,也填补了国内金融行业信息化工程建设的一项空白。
火车邮件信息的互联互通在中心局生产作业和邮运指挥调度系统工程中意义重大,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系统的产出效益,同时它也是整个工程建设中最难的。一趟列车沿途要停靠许多车站,每个车站都会有不同种类邮件的交接,这种动态的数据变化对实物流与信息流的一致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全网 101对干线火车、 201个中心局,再加上错综复杂的邮件经转关系,在系统中构成了数量繁多的逻辑组合,如何在网上对这些组合进行区分?使相关人员能够准确地判断出究竟哪一个数据包是自己需要的,对于工程组来说是一个难题。工程组的业务人员会同方正奥德、长天、中软金马、南软等公司的技术人员经过夜以继日的研究,采集数据、科学论证,最终确定采用全国中心以日为单位向各车次分配流水号的方法解决了网上数据惟一性的问题。
这些只是邮政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缩影。据国家局信息技术局相关人员介绍,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很多技术软件都是由邮政自己独立研发的。业务人员一提出需求,技术人员就马上动手,他们曾经创下过 160多天研发出 50多个应用软件的记录。从综合计算机网建设、电子汇兑工程、银行卡联网联合改造工程、邮政储蓄统一版本工程,到开放式基金和代理保险系统、邮政储蓄与电子汇兑两网互通系统、外币储蓄系统、电子稽查系统等一系列工程的完成,邮政人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 ,用汗水和智慧搭建起了一个功能众多、技术先进的信息网。
寻找“自己的法宝”
在信息化建设实践中,邮政人总结、摸索出许多原则和经验。如“领导挂帅、业务牵头、技术支撑、各负其责、共同推进”,“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特事特办”和“无缝衔接”等。正是这些自创的原则和经验成为邮政信息化建设“自己的法宝”。在采访中,记者听到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合作”。合作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做好却非易事。邮政信息化建设涉及邮政系统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各部门做到密切配合。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去年统版建设中,光河南数据移植小组就先后移植各种账户明细 3.1亿条、客户信息 1400万条、储蓄卡信息 600万条。组织了 11次数据全移植和 31次部分数据移植, 50天内累计移植数据约 50亿条。参加了工程建设的人员告诉记者:“如果没有统一指挥和各部门的合作,完成如此繁杂的工作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也正是“五个统一”原则在工程建设中发挥出的实效。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如在两网互通工程中,各部门联合在全国进行了 5万多人次的培训,在统版中,培训人员高达 18万人次,创中国邮政一项新记录。“特事特办”、“无缝衔接”等做法也在工程建设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去年,广东局在建设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确保 5000万元的统一版本省内配套资金到位,并抽调 150名业务精英和技术骨干成立统版切换上线队伍,从人、财、物等方面进行周密的组织和安排,确保了统一版本工程建设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广东局切换上线工作量大、技术难度高、工程牵涉面广、持续时间长,为做好切换上线工作,广东局从方案制定到实施,从人员培训到切换预演,从数据移植到切换上线,都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每项工作都细化到每个单位、每个网点、每个时间段、每个责任人。真正做到了“无缝衔接”,在 100多天的时间里,他们制定了近 3000页的切换上线工作手册;集中联调测试人员 150人,编写和测试了 18358个案例,进行了 18轮的单体、综合测试和 14次数据移植测试,排查了 1056个问题;完成了 7500人次的培训;组织了 8轮切换预演;有力地保障了切换上线工作的顺利实施。
邮政信息化建设规模大、涉及范围广、参与人员多、技术要求高、协调难度大,可是,邮政人却克服一切困难,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成绩,其在建设中总结出的经验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培养“自己的队伍”
毛泽东有一句名言:“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中国邮政信息化建设是战场,从这里摸爬滚打出一批信息技术人才,中国邮政信息化建设是课堂,从这里培养了“自己的队伍”,这支队伍正把学习型能力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
在陕西局采访时记者听到这样一件事,讲的是邮政不得不建设“自己的队伍”的故事。 1999年邮政储蓄系统软件出现过一次故障,因为当时集成商、厂商之间扯皮,邮政自己的技术人员又解决不了,使得系统瘫痪 38小时,用户取不出钱来。紧急之下,局方找到了厂商,厂商狮子大开口,一口价要去了几十万元。局方那时候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格,只得掏钱。
教训深刻,但逼人深思!邮政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支技术力量精湛,业务能力扎实的队伍支撑。打造一支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队伍,与科研单位和大公司相结合的方式,是邮政信息化长期发展的需要。
昂贵的代价使邮政人奋发图强:培养“自己的队伍”! 2001年,他们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共同成立了软件研究所,借助社会力量培养人才,组织研发。 2001年电子汇兑系统建设,他们参与了网点改造方案的设计;统版工程中,他们参与了一项重要工作———综合服务平台方案的设计、软件开发、集成建设;在两网互通工程中,他们自己就是集成商,就是组织者,一家跨国公司做起了助手。陕西统版曾经创造四项全国第一,一个工程上了一个台阶,队伍在建设中锻炼成长。
邮政“自己的队伍”还在利用信息技术不断解决经营管理上的问题。在辽宁局采访时了解到,不少局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系统,葫芦岛局自主开发了车辆管理软件,大连局开发了大客户服务系统,这些都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
中国邮政现在有了“自己的队伍”,塔尖是 100名全国邮政信息技术骨干人才,中间是 1300多人的省(区、市)局中心以上专职信息技术人员,塔基是近 7000人的省(区、市)局以下专兼职信息技术人员,他们承担了全网 32102个储蓄网点、 18428个电子化支局网点和 6141台 ATM、 4880多台 POS机以及各级信息中心的计算机、网络设备、 19项应用系统的维护工作和多项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一支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较强业务能力的信息技术队伍已经初步建立。——sd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