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是社会活动中最能动、最活跃、最科学的因素,其文明程度直接体现了国家的文明程度。人口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把提高公民素质,开发人力资源这一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人口素质包括人口特征、教育结构、劳动态度、生活质量、道德修养等。它们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人作为一个国家的载体,对国家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素质的公民,他们受过较高的教育,有很积极的劳动态度,有很高的道德修养,他们把国家作为自己的家园,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素质低的公民,他们表现是懒惰、消极,甚至是保守、反动,对社会发展只能起阻碍作用。
要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当前,我认为我们在提高人口素质方面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全面开展基础教育战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要让每个公民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就必须增强教育投资,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扩大教育规模,充分保证每个公民受教育的空间及领域,大幅度提高基础教育的普及率。同时,要积极建设一批公益型的图书馆、科技馆等免费为公民提供业余学习的场所,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体系。
二、广泛实施培养社会公德战略。对于广大公民,除了加强学校教育来提高素质以外,还可以从以下诸方面推动公民素质工程建设。
1.培养诚实守信的品德。诚实守信是一种做人的美德。在公民中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品德,和一切的欺瞒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2.培养遵纪守法的作风。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的基本职责,法律和纪律是保证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规则,这个规则一旦破坏,会严重影响各项事业的进行。所以,要提升广大公民的法制观念,严格遵守各项法律,依法办事,并且勇于同一切违法行为作斗争,扶正压邪,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
3.培养团结友爱精神。团结友爱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公民之间只有精诚团结,和睦相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才能创造一种融洽气氛,才能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也才能形成祥和、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
4.培养爱岗敬业品质。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建设者,要使每个公民自觉树立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始终保持主动、积极、尽心的态度,对所从事的工作坚定执著,精益求精。
5.培养保护环境意识。要让公民深刻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sd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