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明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与此同时,中央决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并进行了一系列部署。2005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胡锦涛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重大命题。那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党的先进性建设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认为,这两者之间存在许多深刻的内在关联。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中蕴含着党的理念的先进性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和谐社会的理想定义也有所不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其先进的时代内涵,它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结合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而明确提出来的。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内涵中这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构成一体,反映我们党在当代政治理念中的先进认识,是对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规律的进一步把握。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构想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我们党提出建设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对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社会理想的继承和发扬,也是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升华,集中体现当代先进的社会文明成果。民主法制,就是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公平正义,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妥善正确的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这是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环节。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又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现。充满活力,就是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才能、成果得到支持、发挥和肯定,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这些都是建设及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内容。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内涵的明确阐述和贯彻,体现了党深入、全面地把握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党的历史方位,显示了党的社会政治理念的先进水平。
二、和谐社会主要环节是实现党的先进利益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代表、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是党最根本的利益价值观,是党的先进性的本质体现。实现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环节,也正是党的先进利益价值观的现实体现。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实现公平与正义,关键在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各种社会矛盾。所谓和谐,本质上讲就是协调矛盾的和谐。在各种矛盾关系中,利益关系是最根本的。马克思曾讲道:“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们对物质、精神、生活条件的需要,表现为人们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而其中的物质、经济利益是人的根本利益,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保持社会和谐,归根到底就是要协调利益矛盾,调整人们的利益关系。共产党的根本利益价值目标,就是公正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之间公平的利益分配,消除部分人过度占有他人利益的不公正现象。这也正是党的先进性所在。党必须把实现利益分配的公平与公正作为根本使命和价值取向,作为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
不同社会制度下利益关系矛盾的性质不同,实现利益公平与公正的方式不同,途径不同,和谐社会建设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内容也不一样。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前,私有制占主导地位,阶级的剥削与压迫是主要的利益矛盾,公平与公正的利益分配从根本上难以实现,建设和谐社会存在根本性障碍。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党的先进性表现在带领人民进行民主革命,进而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革命性是党的先进性教育和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解决不可调和的利益矛盾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阶级压迫与剥削的根源基本消除,阶级利益的矛盾已不再是主要矛盾,社会利益矛盾大部分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因而解决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主要是用非对抗的协调方法进行分析与处理。据有关资料统计分析,由利益矛盾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已占我国社会矛盾纠纷的70%至80%,成为新时期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些矛盾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制度建设中的不完善问题,也有国家干部的工作作风问题,更多的是由各种物质利益分配中的不恰当、不协调和不公正所引起的。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最根本的是要从各个社会阶层和各种利益主体的物质利益关系协调入手来解决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党牢固地坚持追求公平与公正的社会利益价值观,而且要具备充分的把握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矛盾的能力。只有从思想与实践两方面达到这种要求,建设好党,才能从根本上体现党的先进性,也才能够从根本上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成。
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党在先进性建设中务必提高执政能力
和谐社会建设不仅要求党有先进的思想理念,更要求党具有驾驭和处理各种复杂社会矛盾的实际能力和本领,才能在实践中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因此,具备高水平的执政能力,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内容。
胡锦涛同志明确阐述了和谐社会建设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管理社会事务本领的要求。他在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这就要求我们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新情况,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更新社会管理观念,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改革创新,尽快形成适应我国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愿望、更加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这就要求我们党在坚持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善于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就要求我们党能够对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研究,完善各项改革措施和工作部署,转变工作作风、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及时妥善处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因此,党的建设必须赋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能力,才能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先进性。
从党的先进性建设来看,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内容,而现阶段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建设。我们党执政以后,全部实践活动都是围绕执政来展开的,是围绕执政水平的提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而进行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中之重。和谐社会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紧密相关,先进性建设是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直接关系着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也关系着党在现实社会中的执政地位。离开了先进性,党就失去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丧失执政资格和条件。和谐社会执政能力是现阶段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执政能力提高了,执政地位巩固了,党的先进性就能得以更充分地体现。因此,通过和谐社会执政能力建设,能够把和谐社会建设与党的先进性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增强党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能力,关键是要提高对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把握及规律认识的能力。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既包括社会中人与人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也同时要体现民主与法制、公平与效率、活力与秩序、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的辩证统一,其中既有价值取向问题又有客观规律问题。在党的先进性执政能力建设中,不仅要在思想理论上加深提高认识能力,更要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认真研究和解决现实中的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不断加深对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增强把握能力。特别是要深入认识和分析我国社会利益结构、利益关系等方面情况的发展变化和趋势,完善政策措施,更好地统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要求。同时,各级党委的工作都要从各个方面切实提高危机管理能力、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以及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营造活力之源也是和谐社会建设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共同追求。广开和谐社会的活力之源,最核心的是要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既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促使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党内充满生机和活力,可以在全社会产生良好的示范和带动效应。因此,必须在党内营造更加平等、宽松、活跃的气氛,通过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健全和完善,充分调动全党同志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各种创新性的社会活动,成为增强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先进性的带头人。
四、研究借鉴国内外其他政党及社会组织的经验,促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独立提出来的,二者具有特定的内涵及内在关联。在这方面,国外有些执政党的经验和做法也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实际上,国外的许多执政党都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不断加强自己的执政能力建设,力图加强和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并努力协调各种社会矛盾,使社会尽量保持和谐。其中有些经验和做法,我们可积极吸收和借鉴。同时,应当充分发挥国内的一些民主党派和社会组织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我们党在其中应加强领导,进行组织、引导、协调,力求使党的先进性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开展。
世界各国执政党的性质、信仰、纲领、执政理念、社会基础千差万别,但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共同之处。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民主化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国外一些执政党(既包括共产党也包括非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加大自身建设力度,以促进自己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取得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显著成效。近年许多政党提出要成为不间断的“学习型政党”。这些举措表明,执政党要巩固和加强自身的执政地位,必须将政党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结合起来。
国内的民主党派及各种社会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它们是联系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阀”,是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依托力量。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保持应有的先进性,才能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担当起主导作用和表率作用。要体现这种作用,我们党必须不懈地努力进行自己的先进性建设,实现党的先进性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统一。
(作者单位:中共西城区委组织部)_sd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