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研究与探索>文章内容
提升组织学习力的路线图
来源:指导小组 作者: 发布时间:2006-01-04 (阅读次数:

从某种意义上说,组织学习已成为管理学的罗夏墨渍测试——面对一摊墨渍,大家希望看到什么,结果就看到了什么。一个企业要想提高组织学习力,首先就要超越罗夏墨渍测试的谜思——什么是组织学习?

    组织学习是指组织通过一些特定的管理措施来创造新意,并能跨越多重组织边界,克服学习障碍,将具有实质影响力的新意予以推广应用。在此,组织学习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创造新意、推广及应用新意、找出并克服学习障碍。

组织学习中新意的创造主要来源于亲身体验或借镜他人两个方面,同时又可分为开发新领域与利用既有机会两大方向。开发新领域指公司通过全新的核心能力、科技或思想方面的实验和尝试以求在产品、流程及经营效率上有重大突破,从而建立竞争优势。与此相反,利用既有机会则是对现有核心能力、技术与战略进行修改及延伸,以求充分发挥现有产品、流程与经营效率的潜力。
根据组织学习的两大创意来源(亲身体验和借镜他人)和两大学习方向(开发新领域和利用既有机会),我们可以把创造新意的方法归纳为以下四种:实验学习、提升能力、标杆学习及不断改良。

    提升能力是组织最多使用的一种方式。对采用这种方式的组织而言,学习是其经营战略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借鉴他人经验,帮助组织成员快速构思并开发出新产品、新技术与新流程。常见的做法包括招募关键人才、投资关键能力及技术、组建战略联盟、兼并有特别技术和能力的公司、与大学及顾问公司等合作。

    不断改良也是一种广受欢迎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在现有技术、产品、流程上不断改进,以达到学习的目的。此种类型的组织通常要求员工高度参与,参与方式包括群策群力、品管圈、问题解决小组或自我管理团队等,他们以客观数据为基础,通过亲力亲为不断改良现有技术、产品和流程,满足内部和外部客户提出的各类需求。阿尔卡特•贝尔(AlcatelBell)和通用电气(GE)都是持续改良的模范企业。不断改良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但对创新能力及新产品推出能力没有太大影响。
与不断改良相反,实验学习虽然并不是最为普遍的学习方式。但它最有利于增进组织竞争力与创造能力,对企业开发新产品也极具助益。实验学习是指组织通过尝试新构想、新产品、新流程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其新意的创造主要依靠组织成员的各种尝试与实验,以及对顾客需求的了解。3M公司是实验学习的典型代表,正是因为公司鼓励员工将各种奇思妙想大胆付诸实践,3M公司才能在过去的100年中成功发明并创造出6万多种产品。

    标杆学习也较少为企业采用,主要靠借鉴标杆企业的经验来进行学习:首先了解、分析别人的运营方式和最佳实践,然后对其进行消化、改良,继而应用于自己的组织,以达到学习的目的。整体业绩卓越或是在某一领域营运有术的公司,往往都会成为标杆学习的对象。三星电子和通用电气公司都非常强调这种学习方式。

    建立学习力,不仅要创造新意,还必须建立一个跨越界线的机制,使得创意能够在公司内外进行复制和传播。具体而言,好创意应该跨越五个方面的界线:它必须跨越时间界线得以传承,不为某个人在企业的工作时间所限,成为公司组织结构和文化的一部分;它必须穿越组织层级,从最基层直接传递到决策层;它必须跨越部门与单位的界线,各个部分之间要分享成功经验;它必须能够在供应商、公司、客户之间进行传播;它必须跨越地理界线,使企业在某个地区创造的新意能够迅速复制到全球。
在新意的创造和推广过程中,企业主管还要找出隐藏着的一些学习障碍并设法消除,这是组织学习的第三部分。常见的学习障碍包括:视障(企业无法发现潜在危险和机会、无法发现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异)、简单化(公司运用简单的思维或直觉去解决复杂问题)、同质化(企业的资讯和观点不够多元化,信息的分辨率不高)、耦合过紧(企业严格控制各部门和分公司,彼此政策和程序过于划一)、组织瘫痪(企业无法推行新的计划、产品或流程)、偏差学习(企业在解读新意时出现认识偏差)、扩散力不强(学习只发生于个人或单一部门,新意迟迟不能被分享)。


上一篇:团队精神还是个人英雄?天才与破坏性行为之间的平衡   下一篇:组织学习的模型、案例与实施方法研究(1)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