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研究与探索>文章内容
自主创新:国有大型企业的历史责任——莱芜钢铁集团公司的实践和思考
来源:指导小组 作者: 发布时间:2006-04-19 (阅读次数:

自主创新:国有大型企业的历史责任——莱芜钢铁集团公司的实践和思考
 
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姜开文


    承担起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不仅是“十一五”期间国有大型企业面临的严峻考验,更是时代赋予国有大型企业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莱芜钢铁集团由一个地方中型钢铁企业,高速度、高水平地发展成为年产量逾千万吨,排名全国第六的国有大型钢铁企业,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始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基点。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动机”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只有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技术领域领先于竞争对手,才能引领技术和市场的潮流,获得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效益,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占领发展制高点。自主创新绝不是否定、排斥引进先进技术,而是要求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切实抓好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多年来,莱钢优化工艺结构、产品结构,提高技术经济指标水平,坚持使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大胆引进国际先进的高炉顶燃式热风炉、高炉炉底烧蚀监测等在冶金行业领先的“十大亮点技术”,全面提升了莱钢冶金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率。特别是焦炉干熄焦技术、高炉干法除尘技术、转炉干法除尘技术的应用和改进,使长期制约我国冶金行业污染治理效果的关键技术获得重大突破,也使莱钢在钢产量连续三年列全国钢铁企业增幅第一的情况下,实现了增钢而不增水、不增污、不增废。日前,中国钢协以莱钢集团为依托,成立了北京钢协冶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全力推广“三干”技术,全国大中型高炉普遍装备这三项技术后,每年将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百亿元以上。

    利用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拓展市场的未来空间。企业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不仅在于能够产生科研成果,更在于能够进行成果转化、产业化应用和市场开拓。企业具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先天优势,也具有直接面向市场并了解市场需求的灵敏机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莱钢树立用户第一的理念,及时根据市场信息反馈,加强对现有产品的改进和新产品的开发,并尽快付诸产业化生产。近年来,通过新产品开发与工艺结构的调整,大型H型钢生产线顺利投产,使莱钢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H型钢生产基地,其中,H900×300规格的H型钢填补了国内空白,H型钢生产线专用打捆机,也成为莱钢自行设计的专利技术产品,使莱钢不仅能卖钢铁,更能卖技术、卖专利。莱钢还先后负责或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项目,如国家“863”项目“高性能汽车用水雾化铁粉的研究”在莱钢实现了产业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利用含锡废钢生产环保型易切削钢的应用基础研究,已取得多项专利。

    依靠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莱钢”。技术创新及其成果应用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中心环节。莱钢树立环境既是资源,也是生产力的观念,坚持走工艺优化、节能降耗和环境改善并行的新路子。一是依靠技术进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广应用高炉、转炉煤气回收利用等技术,提高余热余能回收利用水平;依托氧化铁皮等钢铁副产品,建成了亚洲最大的粉末冶金生产基地。二是高标准推广应用国际先进清洁生产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通过开展技术经济指标提升攻关等活动,实现吨钢综合能耗682.4千克比2000年降低207.6千克。目前,莱钢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率达96%,冶金厂区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三是营造发展环境,建设“和谐莱钢”。莱钢借助科技创新,延伸钢铁产品深加工产业链,与当地合资兴建企业30多个,安排了大量人员就业;先后投入8400万元,完成了11项重点水污染治理工程;注重集约用地,把大型H型钢工厂建在荒山上,仅工程场平就增加投资7亿多元,节约良田1860亩。

    观念体制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沃土

    自主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在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的活动中,不仅需要科技创新作支撑,也需要观念体制管理创新作保障。科技创新只有与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结合起来,整个科技链和产业链才能最终成为价值链,才能真正转变为生产力和持续创新能力。

    观念创新是先导。观念的创新在企业成功的诸多因素中处于先行地位。莱钢地处鲁中山区,属北方典型的缺水地域。当年,有专家测算,其水资源仅能满足200余万吨钢的生产需求。面对困难,莱钢人立足自身、锐意进取,树立坚持依靠技术创新走出资源困境的观念,在节水技术改造上大胆尝试无水或少水工艺,2005年钢产量达到1033万吨,吨钢耗新水仅3.5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国家发改委先后两次对莱钢节水工作通报表扬。

    体制创新是保障。体制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自主创新的重要保证。莱钢从1997年成功进行股份制改革开始,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的组织体制进行改革,形成了以用户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研发为龙头,以推动企业持续快速发展为目的,由总经理直接领导,由技术创新咨询决策层(技术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研究开发层(技术中心、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国内外合作高校院所、生产实施层(各生产厂等、合作应用层(战略合作和直接用户)组成的“产学研用”一体化技术创新机制,为莱钢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

    管理创新是基础。如何实现企业自主创新是一项管理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管理创新薄弱,自主创新就遥遥无期。莱钢认识到了这一点。一是努力与国际通行的管理体制接轨,先后通过了GB/T19001质量管理体系、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并围绕拆除壁垒、资源共享,大胆对三个管理体系进行整合,形成了莱钢独有的综合管理体系。二是以现代化管理理念为指导,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对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优化整合,对莱钢生产经营活动实行全过程、全系统的动态控制,全力打造“数字莱钢”。三是大胆借用“外脑”,聘请国际知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对企业进行全方位诊断,对各项专业管理进行流程再造,先后实施了炼铁系统赶超全国一流水平优化大纲、电炉系统提高核心竞争力工程等管理创新活动,形成了各项管理工作全面创新的局面。

    培养创新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源泉

    得人才者得发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创新优势,就必须建立一个强大的创新人才支撑体系。

    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我们认为,创新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也不是专家、学者的专利,只要能有效地改善工作、改进工艺、提高效率、创造价值,就是创新。我们树立“人人可成才,人人可创新,事事可创新”的创新观,将职工作为创新主体大力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宽容对待失败使创新“飞入寻常百姓家”。2005年,全公司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项目2000余项,提出合理化建议40000多条。

    用学习提升人才素质、提升创新能力。学习是创新的基础,是创新的土壤。尤其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时代,不能有效地学习,就难以有效地创新。莱钢以开展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为载体,鼓励职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求职工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强调团队学习,有效整合团队智慧,炼钢职工在交流中形成的《转炉操作指导书》,促进了整个炉前操作水平持续提高;注重高层次人才培养,努力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2005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700个,培训69016人次;鼓励职工不断学习提高,争做复合型人才,莱钢运输部工务段道岔加工班有9名工人,却能干15个岗位的活。像这样的学习型、复合型职工,已成为莱钢职工的主流,莱钢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处理好吸收引进人才和用好现有人才的关系。莱钢在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的同时,将工作的立足点和着力点放在激发现有人才创新的积极性上,积极建立激励创新的机制,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技术创新中,实行课题招标,对全公司技术进步、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等课题,通过招标的形式确定课题负责人;建立首席工程师负责制,由首席工程师牵头,科技人员自由组合形成开发组,项目实施过程中,只发基本生活费,研发成功后,按照实现效益的一定比例提取报酬。在人才评价激励方面,建立了以成果为主的评价机制,打破学历、身份限制,实行动态管理。

    把培养领导干部创新能力作为重点。一个企业的自主创新状况如何,与这个企业的领导班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息息相关。为了提升莱钢高层管理人才和基层领导班子的创新意识与管理水平,我们每年从中选送部分人才到国外知名学府或著名企业进行深造、挂职锻炼。2000年以来,送培博士研究生13人、硕士研究生526人,选送100多人次出国进修学习。同时,注意吸收创新意识强、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充实到基层领导班子,积极培养过硬的创新型管理队伍。_sdl


上一篇:探究“创新问题库”   下一篇:让爱读书读好书成为社会风尚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