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来,镇江市坚持走富民优先、改革创新、特色发展、和谐文明之路,为推进和谐镇江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可喜成绩。五年中,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均数实现翻番,财政总收入增长2.6倍;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制和农村税费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展开;城乡面貌显著变化,新增道路面积590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面积300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6%和8.3%,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58.5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254.5亿元;连续五届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教育现代化步伐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实施“四大战略”,追求经济发展和谐。经济发展的和谐,就是协调发展。我们立足实际,积极探索经济和谐发展之路。一是通过实施规模经济战略,加速扩张规模企业,加速推进重大项目,加速发展产业集群,提高镇江工业的规模度、集聚度和城市区域竞争力。目前,镇江呈现大企业竞相发展、大项目竞相落户、服务业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市实际利用外资超60亿美元。二是通过实施沿江开发战略,率先在全省编制沿江产业带总体规划,投资30亿元建设大港口、大电力、大交通,把全市70%的外资和经济总量集中在沿江,充分发挥路桥港、铁公水综合优势,把镇江建设成为沪宁沿线现代物流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把镇江港建设成为上海航运中心组合港中的重要干线港。三是通过实施外资民资双轮驱动战略,抢抓国际产业资本向长三角转移和沪浙、珠三角地区资本外溢的机遇,打造“对接沪浙宁、融入长三角”活动平台,坚持外资民资“双轮驱动”,全力推动开放型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镇江利用外资每年翻番,吸纳民资每年超百亿,外资民资项目的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四是通过实施城乡统筹战略,坚持以统筹思路提升“三农”工作,以协调理念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大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扶持县域经济。
构建生态城市,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我们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山水资源,挖掘丰富的人文内涵,形成“显山、露水、透绿、现蓝”的生态城市建设理念,显现“城市山林、大江风貌”的城市个性。从编制《镇江生态市建设规划》,到投入300亿元搞城市建设,把国家森林公园变成城中山,率先在全省实行“绿色图章”制度。新增城市公共绿地面积300万平方米,新建的滨江景观大道荣获江苏人居环境奖,26座山体退房还绿,污染企业退城进区。纵深推进农村“清洁村庄、清洁家园,美化环境、美化农村”活动,步步推进国家863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大力发展节约型经济和循环经济,走出了一条建设山水镇江、人文镇江、园林镇江、生态镇江的新路子。
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际关系和谐。我们坚持走富民优先之路,高度重视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关注民生,促进多元化社会利益关系的和谐,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一是富民惠民促关爱。2004年元旦推出关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1号文件,为富民创平台、出良策、献关爱,全市城乡居民收入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9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20元,分别增长14.1%和13.5%。二是创业就业促关爱。视就业再就业为民生之本,把“再就业工程”作为民心工程,着力和谐社区建设,坚持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重点,鼓励全民创业。全市有近8000名失业人员实现就业与再就业,其中近一半是“4050”困难群体。去年,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万人。三是慈善帮扶促关爱。新组建慈善总会,1个月筹集善款3000多万元,全市结对帮扶5600多困难户,帮助1800户脱贫。在全市开展“党员进万家”和“献爱心、送温暖”等活动,全市近三千名党员走访54677户困难家庭,帮助解决实际问题12000多个,捐款捐物价值达8896万元,结成15000多个长期帮扶对子。四是社会保障促关爱。建立健全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安置办法、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外来人口同城同待遇制度等。
创建“平安镇江”,追求社会环境和谐。富裕、平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社会稳定是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根本保证。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一是从抓基础入手,全面建立“大调解”机制,着力构建“大防控”体系。积极解决征地拆迁和国企改制两大难题。二是积极探索治安防范产业化、市场化运作,广泛开展契约化保险式联防工作,投入3.6亿元为平安创建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三是建立健全组织领导、责任考核等长效机制,形成平安创建的恒久动力。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以“全天候、全方位、全民参与”防控体系为主线,以军警民联防等为重点的平安创建模式。目前,镇江已连续三年被江苏省委、省政府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被中央综治委命名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所辖市区全部迈入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市、区)”行列。尤其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镇江在包括北京、上海等50个城市的各项数据比较中,名列秩序和安全指数第一位。
强化公仆意识,追求干群关系和谐。执政权力与人民权利的和谐互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力倡公开、公正之举,积极塑造服务政府、民主政府、透明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不断增强干群的和谐度,使“阳光镇江”成为和谐镇江的新生亮点。一是顺民意、解民忧、办民事。五年来,60项“民心工程”深得民心,解决了街巷改造、危房治理、经济适用房建设等众多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全面推行党务、政务公开。让民众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在政务公开方面,已形成市、县、镇、村四级联动体系;在党务公开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所有这些,有效吸引了广大群众参政议政,强化了对权力运行的规范和约束。三是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打造一支能干事、不出事、一心为民的干部队伍,着力进行制度建设,在加强社会监督、强化责任上下功夫;着力建立健全干部选拔、培养和任用机制,推进“强基工程”,努力探索基层干部特别是村干部职业化之路。
“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战略重点,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基本动力,全力打造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镇江。
一是加快富民惠民步伐。积极扶持创业,改善创业环境,鼓励自主创业。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服务和培训网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健全保障体系,提高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的社会保险参保率。加强法律援助,维护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
二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以发展经济、致富农民为核心,加快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步伐,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加快培育新型农民。
三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工业发展层次,推进工业向高端化、高层次发展。推进自主创新,努力壮大规模,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优先发展旅游业。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四是加快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全力推进招商引资,突出沿江开发和园区建设,引导省级经济开发区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提高规划水平,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承载能力,提升县区利用外资在全省的位次。努力扩大外贸外经,推动特色工业品和农副产品采用国际标准,进入国际市场,扩大出口总量。
五是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经过五年努力,使南徐新城区初具规模,城市北部滨江区基本建成,世业洲旅游度假区初具雏形。继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城市公交,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提倡绿色消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六是提升执政能力。深入开展学习党章活动,开展大规模的干部培训工作。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作者:中共江苏省镇江市委书记)
(Y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