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杜拉克说:“创新就是创造性的破坏”。破坏与创造是一对孪生姊妹,没有破坏,就没有创造。创造力不仅是决定国家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根本,也是决定个人竞争力的关键。人才胜于庸才,天才胜于人才,天才最有竞争力。衡量天才的标准不是其它任何东西,而是创造力。康德说:“独创性必然是天才的基本特征”。别林斯基认为:“天才永远以其创造开拓新的、前所未有或无人意料到的现实世界”。舒曼把人才与天才作了明确的区分:“人才进行工作,而天才进行创造”。爱因斯坦、爱迪生连普通学校都不欢迎,甚至被贴上“弱智”、“傻瓜”等标签,但他们超人一等的创造能力却造就了他们的无比辉煌。
创造的神奇力量令人叹为观止,而它并非人们想像的那么高深莫测。创造的本质是用“新鲜的眼光看待熟悉的事物”,别人没有认识到,而你认识到了。从苏联解体,到“一国两制”,从“农村包围城市”,到“包产到户”,从司马光砸缸,到味精瓶上多开几个孔,从洗地瓜、洗土豆的洗衣机,到大型超市、连锁经营,上至治国安邦之策,中至企业管理之道,下至生活小创意,无不是破坏与创造的产物。
当年与司马光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当伙伴落到缸里时,想到的是“让人离开水”,去找梯子,喊大人;而司马光思维与众不同,他想到的是“让水离开缸”,搬起石头砸破缸,水流尽了,人就得救了。他运用的是“异类思维”,即创造性思维。
日本一家味精公司的销量老上不去,发动员工提合理化建议。一位女工发现一般人做完菜拿起味精瓶随便在菜上晃几下,从不计量用了多少。于是建议公司把味精瓶盖上的4个孔改为8个孔,家庭主妇们依然像过去那样随便晃几下,但却不知味精量却多用了一倍,这家公司的味精销量第二季度便增长了三倍,这位女工荣获公司当年度“最佳创意奖”。她运用的也是创造性思维。
美国有家生产牙膏的公司,产品优良,包装精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每年营业额蒸蒸日上。记录显示,前十年每年的营业额增长率为10%—20%,令董事会雀跃万分。
但当公司进入第十一年、第十二年及第十三年时,营业额则停滞下来,每个月维持同样的数字。董事会对此三年业绩感到不满,便召开全国经理级高层会议,以商讨对策。会议中,有名年轻经理站起来,对总裁说:“我手中有张纸,纸里有个建议,若您要使用我的建议,必须另付我5万元。若我的建议行不通,你可以将它丢弃,一分钱也不必付,并且可以裁掉我。”
“好!”总裁接过那张纸后,阅毕,马上签了一张5万元支票给那年轻经理。那张纸上只写了一句话:将现有的牙膏开口扩大1mm。总裁马上下令更换新的包装。试想,每天早上,每个消费者多用1mm的牙膏,每天牙膏的消费量将多出多少倍呢?这个决定,使该公司第十四年的营业额增加了32%。
这个故事给我们启示是:一个小小的改变,往往会收到意料不到的效果。当我们面对新知识、新事物或新创意时,千万别将脑袋密封,置之于后,应该“将脑袋打开1mm”,接受新知识、新事物。也许一个新的创见,能让我们从中获得不少启示,从而改进业绩,改善生活。
索尼公司把耳机与一架收音机组合起来,发明了随声听;高压炸熟的鸡和一种特殊的调料结合成人们爱吃的肯德鸡;迪斯尼把米老鼠与旅游结合起来,创造了迪斯尼乐园;伯罗用一粒小球替代了钢笔尖,于是圆珠笔就诞生了。创造看起来很神秘,其实很简单:先把旧的破坏掉。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儿童时期的创造性是最强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创造力遭到了教育、文化、社会环境等客观环境的抑制。一个孩子可以这样问道:“妈妈,太阳为什么不是绿的?”,而一个成人这样问就会被看成弱智。儿童是一张白纸,对周围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敢想敢说,什么都想尝试。成人丧失了好奇心和破坏性,创造就由简单变得困难了。
永远保持一颗5岁的心态,是创造的心理“起跑点”。
如果你一生只学一个日语单词,那么就学“Kaizen”,它的意思是“不断改进”。“不断改进”是日本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理念——日本人竞争成功的关键。“Kaizen”意味着每一个人的连续不断的改进:从最高决策层、管理层到工人。
丰田汽车公司董事长丰田英二说:“日本工人的特征之一就是既动手又动脑。我们的工人每年提供150万条建议,它们的95%被投入实际的使用”。在尼桑汽车公司“任何一条能节省超过0.6秒钟——如一个工人伸一下手或走半步的时间——的建议都被管理层认真的考虑”。
当“不断改进”,亦即创造成为一种思维和习惯时,愚笨的人就会变为聪敏无比;当一个企业中每一位员工的创造力得以竞相迸发之时,学习型组织即将形成。
(Y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