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是班组 目前,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企业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重引进、轻消化的现象依然存在。从去年人大、政协两会到今年两会,“要全面提高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靠自主创新强大我国民族工业”的强音绵延不绝。这期间,曾多次有企业家、专家相聚座谈,共寻自主创新捷径的报道。 为何企业自主创新之路就如此难行?为何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过程如此缓慢?在两会代表委员纷纷对此问题发出自己见解的同时,许多企业的班组员工也在关注,他们想以自己在班组创新过程中的思考和切身体验,向代表委员、向全国关注企业自主创新的专家、企业家们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企业班组员工的创新现状,并想通过这种展示对关注企业自主创新的人们力陈肺腑之言: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在班组,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操作者和推进者是一个个以班组形式存在于企业的技术团队,如果忽视了这支主要力量,企业自主创新将是空中楼阁! 【事件】团队攻关同频共振事半功倍 几天前,性格内向的刘洪强有点心烦,时不时地轻声叹气。原来他针对注汽锅炉炉管鼓包、爆管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经过冥思苦想已经有了头绪,但由于火焰偏烧角度计算不出来而使他的革新卡了壳,让他好不烦恼。这天,他正在注汽锅炉旁紧锁眉头盯着炉火观察窗一动不动。这时,队长崔军看到他愁眉不展的样子,关切地问:“遇到难题了?”刘洪强吞吞吐吐地说:“我有个想法,想设计一个火焰偏烧调节器来解决火焰偏烧的问题,火焰偏烧角度影响很大,可我怎么也算不出这个角度。” 队长一听,原来小刘的思路与他不谋而合。于是说:“你的想法正好对我的办法是一个补充,大伙商量一下如何解决,我们来个集体攻关。”话说完,队长便叫来王技术员和几个技术骨干,开起了“诸葛亮”会。但如何计算这个角度问题一时还真把大家难住了。过了许久,正在自学大专课程的小张打破了沉默:“我想可能要用高等数学工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咳,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队长一拍巴掌:“解决小角度计算需要用微积分方法求解。”“还是队长高明!现在的关键是要求证锅炉火嘴角度偏移多少会引起火焰偏烧,从根本上消除锅炉炉管发生鼓包、爆管事故。”刘洪强说。 经过半天求解,这个角度终于算出来了,刘洪强拿着计算结果高兴得拥抱着队长说:“这下太好了,及时雨啊!” 难题解决了,不几天,刘洪强就绘制出了火焰偏烧调节器示意图。当队长听说他不会画机械图纸后,立马找来王技术员和几个技术骨干再次进行技术会诊,又做了两处修改,并让王技术员绘制出了机械制图。接着,样品很快就被加工出来! 刘洪强带着队上的五六个技术骨干对新加工的火焰偏烧调节器到现场安装、调试、观察,几名技术骨干轮流三天三夜盯在现场,火焰偏烧问题还真完全解决了!又经过一星期的考验,革新宣告成功!刘洪强边观察炉膛火焰边对他的同伴说:“原来,我单枪匹马地搞革新几乎以失败告终,这次是大伙一块使劲,才使这项技术革新柳暗花明,取得了成功,如果没有大家一起攻关,真是不敢想像。” 几天后,在班组管理会上,队长特地表扬了刘洪强:“刘洪强的创新精神值得大家学习,今后大家在革新中遇到难题、有好的建议尽管提出来,我们成立小组一起攻关。”他稍作停顿,加重语气说:“谁先提出的创意,最后成果归谁,刘洪强的成果非常有推广价值,队上准备向矿上推荐,建议将‘火焰偏烧调节器操作方法’命名为‘刘洪强法’。” 不久,矿上果然将“火焰偏烧调节器操作方法”命名为“刘洪强法”。从此,刘洪强创新积极性更加高涨了。这不,他又瞄上了水质处理除氧不彻底的技术难题了。现在,即使到了下班时间,员工们也不急着回家了,他们或摸爬滚打在机器设备旁,或三五成群地凑到一起交流切磋技艺,形成了浓厚的学技术、搞创新的氛围。
【笔者评说】凸显1+1>2聚变效应 时下,企业早已进入“快鱼吃慢鱼”的时代,企业要想长盛不衰,创新活力不竭,已远远不能满足于有几个创新精英、创新能手的现状了,而是渴望有更多的善于创新、创新速度更快的创新团队。 随着人们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一项创新,一项成果,很多时候已经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了,而要依靠一个团队的智慧支持。像海尔这么多的创新,也绝不是几个工程师搞成的,而在于他们有一个创新团队。据报道,在1998年~2000年的三年间,海尔人一共提了3万多条合理化建议,被采纳了17000多条。许多老工人一年都可以提出十几项合理化建议,这就是海尔创新型团队的力量。 从上面的事件中也可看到,团队创新迸发出的能量确实是惊人的。当刘洪强搞创新遇到困难时,队领导和技术骨干们一起出主意想办法,通力合作,碰撞出了集体智慧的火花,创造了高质量的革新成果,解决了困扰注汽安全生产的技术难题。他们的成功和海尔等现代成功企业的创新实践一样,凸显了团队创新的优势。 首先,团队创新可提高创新的成功率。以往单打独斗、闭门造车式的创新,使员工不少好的想法因受知识、技术、资金、时间等限制无法转变为有用的成果,不但解决不了生产技术难题,而且还挫伤了员工的创新积极性,使一些本该成为成果的创新夭折于“摇篮”。分散的、个体能人式的创新,如果不能形成合力,尤如一滴水不融入海洋,很容易蒸发于无形之中。而团队创新就好比一个大熔炉,它能让员工的创意思维在不断互动、分享中融合、汇聚成大创意和大智慧,拾遗补缺促使创新思路的形成,起到倍增器的作用,凸显了1+1>2聚变效应,达到了优化创新方案、缩短创新进程,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成功率的目的。 实践证明,在创新团队里,员工的一个个小创意、小点子就会像山涧溪流,在融合与碰撞中汇聚成创新的江河湖海。也只有这样,创新力才能真正凝聚起来,创造力才能水涨船高。 其次,团队创新可集成技术、人力、管理资源优势攻坚克难办成大事。从上述事件中看到,团队创新起到了捏砂成团的作用,培养与整合出了一支高绩效团队。一线员工受知识水平、实际操作技能、经验不足等限制,在创新实践中往往遇到很多的实际困难,如刘洪强遇到了不会计算火焰偏烧角度、不会绘制加工图纸以及工作配合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成为个体员工创新的拦路虎,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员工好不容易想出来的创新点子就会自生自灭了。如果企业管理者通过组织带领员工攻坚克难,集成技术、人力、物力、管理资源优势进行联合攻关,就能使员工的一个个好的创意变为实实在在的成果,并转化为生产力。 其三,团队创新有利于形成创新文化。从上面的事件中看到,刘洪强的创新点子得以转化为实际成果,队长和他的创新团队功不可没,对员工创新给予技术支持和政策倾斜,可以说起到了催生、孵化的作用。创新团队在创新实践中尊重员工的首创精神,通过建立健全一套配套完善的员工创新管理、考评、奖励、应用、推广一条龙式的运行机制,为员工扬名立腕,使其名利双收,这样就能吸引无数的企业员工投身到创新实践中来,点燃员工的创新激情,激发团队创造活力,从而形成“众人拾柴、激情迸发”的创新局面。
(Y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