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先的企业总是能够比别人看得更远。在竞争这么激烈的市场中,跟随战术永远找不到出路,只有颠覆现有技术才能获得竞争的实力
这次两会上,谈论自主创新最有底气的汽车企业家大概算是吉利汽车的李书福了。当别的企业还在苦思怎么解释自主创新,并把自主创新分成二次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型车层面等步骤的时候,吉利自主研发的自动变速器已经获得了2006年汽车行业惟一的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是中国汽车企业首次制造出国产的自动变速器。这个项目大概花了吉利5年时间,设备采购的资金不到1亿元人民币,一些试验费用已经摊到同期开发的手动变速器上。 在过去20年里,中国的汽车企业老总多次面对类似的选择题:投入1个亿资金、5年时间、研发一款产品,与投入1000万元在半年内引进一款产品,企业应该选择哪个?从跑在大街上越来越多的外国品牌汽车,你大概能猜到答案。 对于许多企业,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答案。在任期只有5年、最多10年的企业老总看来,业绩永远第一。这个时候的企业战略,只能是一串盈利数字。 吉利的变速器产品目前还没有稳定到可以批量装车上市。要是花钱去买一个自动变速器的话,吉利无疑更有把握。对于年利润只有几亿元的吉利汽车来说,选择自主研发并不是一条很好走的道路。一个可供参考的例子是,2000年前后,原国家计委曾组织天汽、上汽等国有汽车集团,打算突破自动变速箱方面的技术。为了这个项目,国家发行8亿元的国债,组织了200多个专家,但自动变速箱项目最后却不了了之。 这种失败的例子在中国很多行业都可以找到,同样,类似吉利自动变速器这样成功的例子也可以找到。二者比较,失败一方缺乏的只是坚持下去的勇气和耐心。要搞自主研发,企业肯定会要面临很多挑战。这种研究过程和结果都充满不确定性,你不知道产品什么时候就能符合市场的要求以及达到量产要求。但这才是做企业的乐趣所在,企业要追求一个目标———从远了说,这是企业战略;从大了说,这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在核心竞争力概念提出后,很多企业都问,能力是如何获得的呢?自主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能力的很好途径。对于产业格局每年都在发生微妙的甚至隔几年就发生颠覆性变化的中国市场来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最佳的生存策略。这可以从那些已经成为行业领先企业的身上找到答案。华为从一开始就坚持10%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海尔的集成创新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也拥有足够竞争力。这些企业无一例外地都拥有足以和国际对手抗衡的研发实力。 领先的企业总是能够比别人看得更远。在竞争这么激烈的市场中,跟随战术永远找不到出路,只有颠覆现有技术才能获得竞争的实力。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海尔总裁杨绵绵在2006年两会期间的提案:我们国家工业的规模已经够大了,但还不够强,主要是竞争力还不够强,特别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还不够强,海尔主要是两个目标,要加强自主创新,创造需求,创造顾客。这里的核心概念就是颠覆性创新。在全球市场做颠覆性的创新,比如海尔的酒柜冰箱,创造出需求。从国际上看,这种通过对现有市场和技术的深刻理解,从而颠覆性地提出新的技术或者市场方向,已经成为后进企业迅速崛起的有效战略。在高科技的服务器领域,曙光集团的机群产品从设计思路上已经开辟出新的发展方向。 不过,我们也要警惕那些不顾自身实力而盲目创新的企业。自主创新还有一个步骤问题,有勇无谋是不行的。仍以汽车行业为例,一家自主创新的企业也在开发自动变速器,但它的目标一步到位定位于VVT的无极变速,没有逐步的积累,这种类似空中楼阁的目标,不但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人力,而且即使最后获得成功,可能已经错过市场时机。 前段时间大家都在看《亮剑》,提倡亮剑精神:两军相遇,必须亮剑,惟勇者胜。其实,在亮剑之前,最重要的是,自己已经有了足够的实力,加上高人一等的智慧和勇气,才能亮剑。不然,只能是义和团式的冲锋,纸老虎是咬不了人的。
(Y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