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创争活动表彰电视电话会议上的发言
北京市气象台预报室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北京市气象台预报室承担着北京地区天气预报工作。在开展“创争”活动中,我们把学习作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自觉学习、持续学习、团队学习,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使气象预报服务得到长足发展,取得了优异成绩。
北京受地域特征影响,天气变化复杂,局地性强,同时首都的气象工作要求高、影响大,实效强,目前在科学技术水平不能达到气象预报100%准确的情况下,也使我们的工作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为首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水平的气象预报服务。
一是注重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加强重要天气过程的会商,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这种预报方式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并展现了各自的特长;同时也为年轻预报员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为了认识和把握天气变化的规律,提高预报准确率,我们建立了重大天气过程及时总结制度。重大天气过程出现之后,由当日值班的预报员,介绍预报思路和预报中的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并请有经验的老预报员以及局、台领导等进行点评。
为做好北京奥运会天气预报服务,我们加强了基本技能训练,先后组织了14次天气图的绘制和分析培训;多次邀请奥组委的专家讲述天气与竞赛的关系,使预报员进一步了解奥运会各比赛项目对气象预报的需求。在备战奥运气象服务过程中,我们还组织了“大练兵”活动,组织开展了预报员专业英语培训,新设备、新技术培训等,使预报员很好的掌握了专业英语,能充分利用S波段雷达、华北雷达组网拼图、闪电定位仪、以及“短时临近预报系统”等新技术,在学习消化的基础上开发了各种资料处理显示平台, 大大提高了预报时效和短时临近预报的能力。为了做到对奥运会期间可能出现的高影响天气心中有数,我们针对历年8月份的暴雨天气,分类分组进行讨论,寻找预报关键点和着眼点。并找出了一些定性和定量的指标,为做好有针对性的奥运预报服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注重在学习中研究和创新。我们把“创争”活动作为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载体,发展研究型业务,加强团队的学习,形成了互动共进、开拓创新的学习氛围,锻炼出一支能“打硬仗”的科研队伍,培养出一批业务骨干。坚持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针对各种高影响天气,分课题小组展开深入研究,以解决日常预报业务中的难点问题,并使研究成果实现业务化。目前已有数十篇论文在国内外发表。有的在城市气象灾害预报理论和预报技术研究上取得了进展,有的获得了中国气象局全国重大过程预报经验交流会优秀论文奖,有的研究成果还得到中科院陶诗言院士等专家的肯定。特别是创建了北京定时、定点、定量的精细化预报方法,成为全国首家开展精细化预报业务的单位。随着科研成果向业务的转化,科室成员的整体业务和科研水平得到很大提高,预报准确率也在稳步提升。在2007年全国首届预报员技能大赛上,我们获得的了个人单项竞赛全国第一的好成绩;有两人获得北京市知识型职工标兵称号和首都劳动奖章,一人获得首都巾帼之星光荣称号。
三是注重以学习推动工作,在服务中展现学习成果。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学习,我们在业务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上得到很大提高。2005年以来,出色完成了中央和北京市一百多项重大社会政治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任务。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我们提供了向世界展现新中国气象科技和预报服务能力的机会。
天气气候条件历来都是奥运会开闭幕式及赛事运行能否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北京奥运会期间的多变天气和特殊的服务需要,使北京奥运会的气象服务与往届奥运会相比,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在市气象局领导下,我们克服困难,团结协作,采取跟进式预报服务方式,强化专家会商作用,不断滚动和细化预报与服务,三次组织针对开闭幕式天气的大会商。使奥运气象服务做到准确及时,保证了奥运会开闭幕式的顺利进行。为克服恶劣天气对奥运赛事的影响,我们预报人员还亲临奥运竞赛现场进行服务,使赛事组织者能及时根据天气变化合理安排比赛进程。奥运期间,北京奥运会竞赛日程变更委员会根据天气预报对8个项目竞赛日程做了延期调整的决定。卓有成效的气象保障,得到了国家、北京市和北京奥组委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还专程到市气象局向一线气象员工表示慰问和衷心的感谢;胡锦涛总书记在奥运会先进集体表彰大会上对我们全体气象人员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虽然我们在开展“创争”活动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各级领导对我们的期望,社会公众对我们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面对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新目标,面对“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的新要求,我们要在创建学习型班组的道路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此次表彰为新起点,发扬科学严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继续努力学习,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做好首都气象服务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