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工人代表彰显“知识风采” |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记者 郭强 刘文宁 发布时间:2008-03-05 (阅读次数:
)
|
|
在代表中增加一线工人的比例,成为本届全国人大会议的亮点。更让人欣喜的是,这些来自一线工人的新面孔已非人们传统印象中的粗犷形象,直爽、豪迈中更增添了几多知识风采。 38岁的徐强代表,是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一名齿轮压缩机操作工,他靠自己的刻苦钻研,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该企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高级技师。他在工作中创造了国内大型齿轮加工的最高精度———“徐强精度”,企业依靠“徐强精度”,每年创造4000多万元的价值。记者刚和他聊了一会儿,就有人来通知要开代表团会议。他拿出了笔记本电脑,“你带U盘了吗?我写的《关于更新职业培训教材内容的建议》等3份建议都在这里。”说完就熟练地操作起来。 记者来到辽宁代表王亮的房间时,戴着一副近视镜的他正在笔记本电脑前修改一份关于改善农民工待遇的建议。他今年37岁,是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的一名电工。他在过去十几年中为企业创造直接效益2000余万元,带出了10名本科学历的高徒,成了大连重工·起重集团“3个博士都不换的宝贝疙瘩”。他告诉记者,这份建议是由他主笔写的,这两天又征求了其他代表的一些意见,进一步完善。 采访结束时,看到一位记者摆弄录音器不太熟练,王亮就详细地给这位记者讲解了如何用好这种比较先进的录音设备。原来,王亮为了录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带来了这样一部“专业”的录音器。 李新民代表来自大庆油田GW1205钻井队,他是这支“铁人”井队的第十八任队长。他带领井队队员刻苦学习,1205队通过HSE和ISO9002国际认证,获得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甲级钻井队资格,拿到了进军国内外钻井市场的“通行证”。2006年2月,李新民带领井队海外项目组开赴非洲,使这支具有光荣历史的队伍首次走出国门。他说,这次会议休会期间,他准备到北京的大书店转转,买一些石油专业英语词典等。 采访中,这些一线工人代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透着浓浓的“知识含量”。 (TL)
|
上一篇:建设服务型,学习型政府让改革获新动力 下一篇:两会观察:基础教育不能成教育不公“重灾区” |
|
[ 收藏]
[ 推荐]
[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
|
|
 |
相关文章 |
|
 |
|
|
|
 |
相关推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