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全国创争在行动>信息与动态>文章内容
产业工人优秀群体 江铃汽车公司模具厂“袁政海班组”
来源:指导小组办公室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4-23 (阅读次数:

产业工人优秀群体 江铃汽车公司模具厂“袁政海班组”[上]

 


    在“领头雁”袁政海的影响和带领下,班组成员个个崇尚学习、锤炼技术、大胆创新,近几年,先后参与企业重要技改革新项目170多项,其中130项技术攻关、技术改进项目获奖,创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数亿元以上;全班组先后有48人次分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市五一劳动奖章、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本报记者许之丰摄
   
“技术让我们更有力量”
    ———记当代产业工人优秀群体、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模具厂“袁政海班组”(上)
   
《工人日报》记者赵翔王娇萍
    他们是如此平凡:大多来自农民和工人家庭,技校毕业,模具工人,收入稳定但谈不上多高,时常为上有老下有小的家累操心,盼望着日子能尽快“小康”乃至“大康”……
    他们又是如此不简单:全组17人尽管平均年龄才35岁,却有高级技师8人,技师3人,16人拥有除钳工外的4种以上技能上岗证;有48人次分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有130项技术攻关、技术改进项目获奖,创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数亿元以上……
    在产业不断升级换代、自主创新风起云涌、民族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的时代里,让我们记住这个当代产业工人的优秀群体———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模具厂“袁政海班组”。“当工人,有技术才更有力量”
    袁政海用手轻轻拿起锉刀,一锉下去,不多不少,模具型面上的三丝(一丝相当于0.01毫米)突起平了———这就是为钳工们所推崇的“一锉准”。
    作为江铃集团万余名工人中岗薪最高的七级主管技师,今年35岁的袁政海手头的绝活远不止“一锉准”。
    这是被不少工人津津乐道的故事:2004年,江铃集团举行“远学许振超,近学袁政海”的班组建设活动,全顺汽车总装厂吊装班的兄弟们有些不服了。原来,在江铃的优秀班组中,历来有“东有袁政海,西有吊装班”的说法。
    “不服?那就拿出自己的绝活来比试比试。”公司领导特意为这两个标杆班组设下技术比武“擂台”。于是,兵对兵,将对将,从班组管理到技术操作样样过招。
    这时,吊装班一位工人提出一个很“刁”的要求,“不都说袁师傅啥技术都会嘛,能不能和大家比试比试别的工种?!”
    只见袁政海一言不发地拿起焊枪……结果,本行是钳工的他令专业焊工也不得不甘拜下风。
    1990年,不到20岁的袁政海从江西省机械技校毕业后到江铃集团当上了一名普通的模具工。有朋友好心地告诫他,“站死的车工,累死的钳工”,当工人没前途。但袁政海却看到,班组里技术最精湛的老师傅,不仅每每在关键时刻为企业解决难题,还得到领导和工友们由衷的尊敬。
    “只要做到最好,当工人同样有出息。”从此,模具组有了一个言语不多但眼里特有活的小伙子:他可以一整天耐心地锉一块铁,一刀一刀地锉,一丝一毫都不放过。
    很快,年轻的袁政海成为班组的技术权威。
    1994年前,江铃决定自主开发汽车纵梁等车架模具。之前,模具主要靠外购,每年费用达2000多万元。首次开发自制的是五十铃大型纵梁复合模,由于没有经验可循、没有图纸可参考,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厂里决定让初露头角的袁政海勇挑重担,年仅23岁的他负责模具的气动翻转、自动卸料的装配和调试任务。凭着日常工作中刻苦磨练出来的过硬本领,袁政海将各种管线与元件按自己的新思路布设在模具体内,使之翻转灵活,运行可靠,性能更加完善。完工后,验收的国外专家惊讶地发现竟完全达到进口原装模具的水准,不由地竖起大拇指:“江铃的工人了不起!”
    首战告捷,让袁政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更读懂技术工人的价值。这之后,他在自主开发制造各类模具的道路上就一发而不可收。如今,江铃早已结束了A类模具依靠外购和进口的历史。
    坚持“当工人,有技术才更有力量”的职业信条,让袁政海获得不断学习、积累、磨练、创新的不竭动力,并逐渐走向成功和辉煌———27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高级技师、最年轻的全国技术能手;31岁,成为“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最年轻的获奖选手;34岁,当选全国劳动模范……每个人主动给自己念起了工作“紧箍咒”,一批高技能工人由此诞生
    在江铃,方悦“浪子回头”的故事流传甚广。
    方悦是袁政海的同班同学,在校时还是班长。两人一同分配到江铃后,方悦老觉得当工人没啥出息,在模具组干得并不踏实,一度,他还离岗外借到深圳某公司。但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
    半年后,重新归队的方悦发现,踏踏实实的老同学袁政海已远远走在了前面,而班组里愈益浓厚的“比、学、赶、帮、超”氛围,更让他产生一种奋起直追的紧迫感。
    人们发现,再度归来的方悦跟换了个人似的,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技能突飞猛进。短短两三年时间,不仅评上高级技师,持有六个以上工种的上岗证,还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
    方悦只是“袁政海班组”这个熔炉冶炼出来的“好钢”之一。
    “作为班长,不仅自己要带头,还要让大家都干得出色。”自1996年当上班组长以来,班组管理建设成了袁政海一个特殊的攻关项目。
    过去,班里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干好干坏、干多干少差别不大。袁政海从制定班组“个人账户”看板管理制度入手,每个人的产量、质量、文明生产、劳动纪律、物资清耗等情况,在“个人账户”看板上一目了然。
    “个人账户”的成绩直接与经济收入、职称评定、外出培训机会挂钩,这下子,不用袁政海多说,每个人主动给自己念起了工作“紧箍咒”,大伙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潜能被激发起来,一批高技能工人由此诞生———短短几年间,全班17个人,有8人获评高级技师,3人获评技师,16人拥有除钳工外的4种以上技能上岗证。
    就管理之道而言,文化是最高层次的管理。如何让外在要求内化为职工的自觉行动,需要一种精神去助推、去维系。2002年4月,在去参加南昌市劳模座谈会的路上,袁政海向集团工会副主席黄传荣吐露了加强班组文化建设、打造优秀团队精神的想法,立即得到了支持。一路上,两人越说越兴奋,很快达成了共识,即打造以完善的制度为基础,以集体主义、勇于创新的团队精神为核心的“袁政海班组”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让我们融为一体,学会了坚持,而这一切又是成功的基础。”方悦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事实上,“袁政海班组”文化不仅成为班组成员全面提升的精神乳汁,更成为江铃班组建设的共同财富。大家学袁政海;反过来,袁政海也在大伙的身上学习“袁政海”
    “我总是感觉到压力。”这话从堪称江铃万余工人技术大拿的袁政海口中说出,很多人可能不相信。但袁政海坦言,压力主要来自如何让自己和自己的班组始终走在前面。“大家都在关注你,所以只能做得更好。”
    何以解压?那就是不断地学习和创新。于是,在“袁政海班组”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家学袁政海;反过来,袁政海也在大伙的身上学习“袁政海”。“袁政海”成为一种精神,时刻砥砺着“袁政海班组”的每一个人,不懈怠,不停步……
    万仁义,是公认的冲模高手,但他并不满足工具钳工的本行。数年不断的苦学苦练,终于做到焊接、冲压、三坐标测量、模具研配样样精通,成为技术多面手;
    万海明,人称“模具迷”,只要有了灵感,他半夜三更都会起床钻到储藏室去画图。他在旋转体拉伸模件毛坯展开料计算中独创了被命名为“万海明展开料计算法”的计算方式,不仅简单实用,而且达到了计算机UG软件计算法的准确度;
    罗金彪,虽年近五旬却不甘落后,他悄悄买来专业书籍充电,掌握了大量模具制造和生产工艺的尖端技术,几年来累计生产各种型号模具3000余套,维修模具600余套,合格率均达100%;
    ……
    作为“兵头”的袁政海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尽管已是拥有6项以上工种技能上岗证的全能技术专家,但他依然坚持每天至少两个小时的学习,哪怕再忙再累、下班再晚也不间断。
    班里制定了“创建学习型班组、建设知识型工人”的目标,每年都有详细的培训计划,每月都有学习安排,每天都有学习时间,争取让每位成员“每天进步一点点”。
    “一颗优秀的种子,一群璀璨的新星,一个卓越的团队……”
    这是“袁政海班组”文化室墙上写着的几句话,它生动记录了“袁政海班组”成长的足迹,蕴涵着当代工人阶级的前进轨迹。
   
理想因责任而升华

  乔雨

    袁政海们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工人,但他们为了理想不言放弃,立足岗位书写辉煌,实现了由传统工人向当代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产业工人的转变———应该说,这样一个当代产业工人优秀群体的出现,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精神,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
    在产业不断升级换代、自主创新风起云涌、民族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们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产业工人队伍;在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团队作用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分量越来越重的今天,我们更要夯实班组这一企业“细胞”的基础。
    如此背景下,袁政海和“袁政海班组”的出现,无疑又有了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学习“袁政海班组”精神,就要学习他们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正是对企业、对民族工业、对国家的责任感,驱使着这支青工团队比学赶超,不断进步。
    学习“袁政海班组”精神,就要学习他们的职业道德和创新勇气。没有立足岗位大胆探索的追求,他们很难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而这也是保持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动力所在。
    学习“袁政海班组”精神,就要学习他们无私协作的团队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了共同的目标凝聚集体的力量,这不仅是一个团队、一个企业制胜的法宝,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

XJ


上一篇:国家职业资格“统考日”制度今年起全国范围内试行   下一篇:“创争”活动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记者从全国“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现场推进会上了解到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关于举办“中国职工学习论坛”(07-07)
·《中国职工学习论坛》的预备通(05-26)
·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04-24)
·首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启动(03-30)
·中国职工创新学习宣言(07-17)
·学习,在创新中飞扬激情(07-17)
·专家型工人的一面旗帜(07-24)
·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电视电话会(09-07)
·关于举办“中国职工学习论坛”(07-06)
·孙春兰在重庆调研(04-17)
·学习标兵 星光闪烁(07-17)
·全国创争活动知识竞赛试题参考(04-26)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