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凯雷集团新闻发言人向媒体表示,凯雷已向全球最大芯片封装测试企业——台湾日月光递交了收购要约。业界认为,日月光向凯雷敞开怀抱,不排除想借此摇身一变,变为“外资企业”,从而规避投资大陆的政策限制。而台湾业界日前又有消费传出,下一个被私募基金收购的目标很可能是台湾第二大半导体代工厂——联电。假设日月光的做法行得通,联电可以如法炮制。
苏泊尔通过协议转让和非公开发行被法国SEB控股,日月光将被凯雷以每股39元新台币的价格吃下全部股权…一个愈演愈烈的趋势是,外资越来越青睐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龙头企业,并通过“中国溢价”、超限持有等形式战略入股,或赚个盆满钵溢后抽身而出,或利用各种机会成为控股方。现在凯雷并购台湾日月光,在内地并没有像当初凯雷收购徐工一样引起一股旋风、招得各界围绕所谓产业安全争个面红耳赤,但毫无疑问,其深远影响不亚于徐工并购案。
关于内地与台湾半导体业发展的争论从没有停止过,“威胁论”与“泡沫论”颇有市场。威胁论者台湾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蔡毓芳认为,大陆半导体产业的崛起不可忽视,“只需三到五年”将会威胁到台湾的强势地位;泡沫论者SEMI中国市场研究经理倪兆明认为,由于缺乏资金、合作伙伴和制造经验,未来几年,半数以上、甚至60%的中国半导体厂将走向失败。
两种论点虽然都有夸大其词的成份,但却着着实实给我们提了个醒儿。外资对中国大陆半导体业投资本已非常可观,伴随着如今全球半导体业陷起的并购狂潮,原先的竞争格局与产业方略洗牌频率加大。无论日月光在并购案中出于主动还是被动,大陆半导体业都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与反思。
四年前安邦与麦肯锡就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道路产生了异议。麦肯锡认为,中国内地半导体产业将可能与台湾地区分道扬镳,内地的重点很可能要放在半导体设计上;而安邦认为,制造业向中国的集中是大势所趋,内地没有必要将精力集中在自己没有比较优势的芯片设计上。现在来看,麦肯锡赢了。
“坐山吃山”只能说是一种精神胜利法,当外资加大对中国内地半导体业的并购力度,当台企通过联姻外资绕道而行,中国半导体业开门迎亲是必然的,但也是远远不够的,在自主芯片设计上如果步履蹒跚,即使癣来有一日资金、伙伴、经验都很充盈,也逃脱不了倪兆明所言的泡沫宿命。中国正考虑推出支持芯片制造和创新的新政策,甚幸,不过后效仍待市场检验。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台湾龙头企业被并购同样必须引起内地各界的足够重视。大陆与台湾无论在贸易还是分工合作、技术交流等方面从来都是一对很好的竞合伙伴。随着如今外资入股越来越频繁,力度越来越猛,无论矛头指向了谁,都会改变原先的竞合格局,所以没有理由轻视台湾龙头企业被并购事件。当市场蛋糕被瓜分或排挤,要么被吞掉,要么寻找最恰当的市场定位、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后者仿佛是产业安全论者眼中的最佳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