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企业文化>文化理论>文章内容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人”理想
来源:网络 作者:未知 发布时间:2008-03-16 (阅读次数: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人”理想
 

 
張耀南
 

  在中國傳統的文化系統中,“君子”是核心概念之一。而“君子”又總是與“小人”對稱的:“君子”作為一個政治上的權力概念,與無權之“小人”對稱;作為一個道德上人格的概念,與無德之“小人”對稱。所以“君子人格”,根本上就是與“小人”對稱的“大人人格”,“君子”的根本含義就是“大”。幾千年中國文化裏,“君子”之歧義多如牛毛,但卻總離不開一個“大”字。中國文化中“大人”與“小人”之區分,也許並不固定於某人或某層;但這樣的區分本身卻是固定的。換言之,中國文化中“大人”之理想是不可動搖的。

  中國傳統文化始終沒有放棄“大人”之理想。荀子講“明於從不從之義……則可謂大孝矣”(《荀子·子道》),是在“孝”之前加一個“大”字;《大學》講究“國治而後天下平”,是在“學”之前加一個“大”字;《禮記·禮運》講“人人為他,天下為公”的“大同”,是在“同”之前加一個“大”字;張載講“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正蒙·大心》),是在“心”之前加一個“大”字;管仲講“大德至仁,則操國者眾”(《管子·立政》),《禮記·中庸》講“大德者必受命”,是在“德”之前加一個“大”字;老子講“大道廢,有仁義”(《老子》第十八章),莊子講“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莊子·齊物論》),是在“道”之前加一個“大”字;唐代醫聖孫思邈講“大醫治病”,講“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千金要方·大醫精誠》),是在“醫”之前加一個“大”字;朱熹講“大本者,天命之性,……道之體也”(《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是在“本”之前加一個“大”字;清初顏元講“常以大人自命”(《習齋先生言行錄》卷下),是在“人”之前加一個“大”字;等等。中國傳統文化中不是所有東西之前,都可以加“大”字的;但確有很多東西,可以和“大”字相聯。“大”字不可隨便添加,“大”字之于中國傳統文化,有其特別深意。

  關於“大人”與他人的關係,哲學家墨子有清晰的論述。他以“兼士”(“兼士”相對於“別士”而言)為“大”,以為“兼士”之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為重,對親友之衣食住行生死等關懷備至;能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猶合符節也”(《墨子·兼愛下》)。又以為“兼士”除了“視人如己”,還重功利,不過功利並非個人私利,而是指“上欲中聖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墨子·尚同下》),合于三代聖王者為之,合于三代暴王者舍之,有利於天、鬼、百姓者為之,有害於天、鬼、百姓者舍之。墨子又以“兼君”為“大”(“兼君”相對“別君”而言),認為“兼君”能“先萬民之身後為其身”,作到“退睹其萬民,饑而食之,寒而衣之,疾病侍養之,死喪葬埋之”(《墨子·兼愛下》);能做到視人如己,“為吾萬民之身若為吾身”;能做到“兼相愛,交相利”,“必為其友之身若為其身,為其友之親若為其親”。

  關於“大人”與政治之關係,哲學家孟子有十分清晰的論述。他稱“大人”為“大丈夫”,認為“大丈夫”是“道德人”與“政治人”的綜合。“大丈夫”之本職工作就是“治人”,“大丈夫”不做官便無以“治人”,一如農民不種田、工人不做工便無以生存一樣。但與此同時,“大丈夫”又決不貪戀官位,因為他做官不是為了謀生,更不是為了發財。“大丈夫”之“大”,正在於他是不談“利”字的,談“利”談“財”的丈夫不是“大丈夫”,談“利”談“財”的官不是“大官”。孟子又有“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恥也”(同上)之言,告訴你若為“脫貧”而做官,計較“利”與“財”,同時卻又高談理想,那是一種罪過;在君主身邊、朝廷之上做“大官”,同時卻又不談政治理想,或雖談卻無力實現之,那是一種恥辱。“大丈夫”之“大”正在於他既要“位高”,又要“言高”或“道行”。

  關於“大人”與天地之關係,哲學家馮友蘭亦有清晰的表述。他稱此為“天地境界”,認為具此境界之“大人”不僅能明瞭社會之全,更能明瞭宇宙之全;他是社會之全之一部分,同時又是宇宙之全之一部分;他貢獻於社會,同時又貢獻於宇宙;他於社會中堂堂地做一個人,同時又於宇宙間堂堂地做一個人。他之行為不僅與社會有干係,且與宇宙有干係。他身不過七尺,卻可以“與天地參”;壽不過百年,卻可以“與天地比壽,與日月齊光”(《三松堂全集》第四卷第553—554頁,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此處馮友蘭不過是總結中華文明中之“大人”理想,並沒有作過多發揮。因為中國文化一直就強調“大人”與天地的關聯,認為不上升到“天地境界”,就不能叫做“迷途知返”,就不能叫做“大徹大悟”,就不能叫做“出類拔萃”,就不能叫做“桶底脫落”(禪宗用語),簡言之,就夠不上“大師”、“大人”之資格。

  中華文明之“大人”理想,包含著四個不可缺少的層面:第一步,突破自我之局限,放棄自我中心;第二步,突破人類之局限,放棄人類中心;第三步,突破地球之局限,放棄地球中心;第四步,突破外物之局限,放棄外物中心。這樣的理想有如下意義:第一,可以在時間上延伸人類之視野,促成人類目光之“遠”,認識到除了“現在”、“當前”之外,還有一個“將來”與“永恆”,讓人類多少也在乎一點“天長地久”;第二,可以在空間上拓展人類之視野,促成人類目光之“大”,認識到除了“家”、“國”、“地球”以外,還有一個“地外”與“宇宙”,讓人類多少也懂一點“遼闊無邊”;第三,可以在精神上提升人類之境界,促成人類心胸之“廣”,認識到除了“名”、“利”、“地位”以外,還有“頭上星空”與“他鄉雲彩”,讓人類多少也想一點未來。
 


上一篇:杨孙西: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下一篇:诡道与中庸——兵家内儒(法)外兵的本质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