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企业文化>文化理论>文章内容
企业生命周期:有效利用文化差异
来源:网络 作者:摩根•威策尔 发布时间:2008-03-11 (阅读次数:

事实上,多数企业早在本国市场达到饱和之前,就开始试水海外市场,既开拓其它有利可图的市场,也为自己积累开展海外业务的经验。

  不管企业是在国外开展贸易,还是建立国外子公司,民族文化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人们早就知道,跨文化工作会构成特殊的问题,但荷兰管理学理论家格尔特•霍夫斯蒂特(Geert Hofstede)在上世纪70和80年代的研究表明,文化影响可以是多么的千变万化。

  国际商用机器(IBM)公司以统一的企业文化而著称。但在对这家“统一”的全球性公司的研究中,霍夫斯蒂特发现在其工作场所存在各种不同的信仰和价值观。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美国、欧洲和亚洲之间,也存在于各个区域内部。

  有人说全球化将导致文化趋同,但正如霍夫斯蒂特和许多后来者的研究表明,完全同化仍然很遥远。

  进军国际市场的企业,通常会对文化对其营销和广告的影响首先有所感知。每一家国际市场营销者都积累了大量的“战争故事”,即一种文化的价值观未能转化到另一种文化的案例。比如说,沃克斯豪尔•诺瓦(Vauxhall Nova)轿车的销售曾在西班牙语国家受挫,因为在西班牙语中“no va”的意思是“不走”。

  其它失败案例则更为复杂,而且发源于较深层次的文化差异。丰田公司(Toyota)的豪华轿车凌志(Lexus)在美国一上市就获得成功。美国的豪华车市场曾一直为几家国内公司所独占,而凌志带来了一些显著的不同之处。但凌志在欧洲一直不太成功,因为欧洲有着更深厚的豪华车制造传统,买家对本地品牌有着很强的忠诚度。

  营销中的文化障碍可通过各种方法来克服,比如重新定位品牌、改变广告和产品性能特点以照顾当地敏感性等。而当企业建立跨国子公司,然后期望民族文化背景不同的员工在一起工作时,随之产生的文化差异要难处理得多。西方企业在中国设立子公司的案例尤其令人头疼。

  中国工人常常更喜欢强有力的、发号施令的领导方式,而不是现在西方普遍采用的更为民主的模式。他们也更多地依靠高级经理来解决问题,包括工人私生活中的问题。双方在道德、报告和控制,以及工人的权利和责任等问题上所持的态度相当不同,使语言上的混乱现象更加复杂。

  然而,对于那些学会处理文化差异并从中受益的企业和经理人来说,看来是障碍的东西,其实能变成一种竞争优势来源。

  在管理本地子公司方面,一些全球性企业已学会采纳外国公司的最佳实践,并将之运用到本国市场上。几十年来,在日本和西方的汽车制造商之间,一直存在这种相互汲取经验的良性互动,强有力地推进了双方的创新。


上一篇:百家企业文化调查思考:小企业如何长大   下一篇:方正高层频繁震荡——企业文化对峙的产物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