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农民工的下一代:与城市的距离
来源:中国文明网 作者:徐霞 夏元 发布时间:2007-12-05 (阅读次数:

    随着改革开放后进城打工的第一代农民工年岁的增长,其下一代已经长大,并越来越多地走向父辈们打过工的城市。他们年轻,视野比父辈更加广阔。他们常常因为自己的处境发问——在城市里,即便拥有偏安之一隅,但我们是城市人吗?能够像城市人一样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吗?正如一首时下流行的歌曲唱的那样,“有没有人曾告诉你我很在意——在意这座城市的距离”……他们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他们是不应该被忽视的一个群体。

    2004年,国家统计局、农业部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中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亿人。而这个数字每年都在递增。

    仅重庆,截至2006年末,在渝农民工数量已达400万人,每年向外输出的农民工也有300万人。在这个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的背后,他们的子女数量更是庞大。

    长期研究中国问题的法国著名政治学者、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教授MichelBonnin和Jean-PhilippeBeja博士曾就此做出判断:法国移民的第二代与中国农民工的第二代十分接近,而他们都被这个城市忽略过。

    在巴黎政治学院的一场学术交流会上,两位学者认为“中国的户籍制度在制约着中国的农民工与城市的融合”,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则是“考虑如何让农民工后代融合到城市社会中;要重视他们第二代的融合;要给他们跟城市人平等的待遇”。

    镜头一  高二女孩:再苦也不回去

    “就算再苦也不回去。”这话出自一个高二女孩张秋玉之口,她的老家在綦江永新镇。

    两年前,张秋玉以589分考入了重庆辅仁中学。母亲程碧兰怎么也没想到女儿能考入主城的高中,回忆两年前拿到通知书的那天,程碧兰依然很激动,“我女儿过了联招线的,没有出择校费。老家的学校让我女儿留下来,条件很好,可是我们还是觉得到城里好。”

    正是由于女儿的出色,程碧兰全家在主城团聚了。此时,她的丈夫已经在主城有八九年的工龄了。平时程碧兰跟着丈夫一起接些家装之类的散活。算下来,他们家一个月的收入也有1000元左右,除了要支付生活费和赡养老人的钱外,剩余的钱要交女儿的学杂费,还要为女儿将来读大学存上一部分。张秋玉每年的学费和住宿费在2000元左右,还有每个月400元的生活费。

    为了节约开支,张秋玉全家住进了南岸区的阳光公寓——— 这里是政府给农民工建的廉租公寓,房租每天仅为1元。他们租了一间大约20多平方米的屋子。“女儿寄宿,一周才回来住一晚上。”

    如今的张秋玉俨然一幅城里姑娘的模样——— 拉直过的头发随意地披着,穿着藏青色呢子大衣,怀揣着一款粉色的夏新手机。程碧兰说:“手机是女儿在福建打工多年的舅舅寄过来的,50元话费可以用两三个月。”

    记者来到她们家参观,屋子不大,但收拾得很干净,破旧的沙发上放着几件衣服,靠门的矮柜上整齐地摆着碗筷,一切都井井有条。张秋玉的床头贴着三好学生奖状,床上还放着一个洋娃娃。

    有一张城市户口,要一份保障,程碧兰说,这是她最大的心愿。

    镜头二  城市户口:父亲的骄傲

    书中自有黄金屋,可能是农民工教育子女做城里人的重要“法典”。信奉这个真理的孩子,在闯入象牙塔的时候,命运已经悄然改变。

    从一名搬运工,到今天的劳务经纪人,叶家发上世纪70年代就进城打工。1988年,头脑灵活的他瞄准了劳务市场。如今,他已成为一名资深的劳务经纪人,家底不薄。女儿的嫁妆,以及儿子结婚时的新房,叶家发都出手阔绰。

    对于物质的满足,叶家发已经觉得不算什么,最值得骄傲的还是自己的一双儿女。大女儿叶春秀是重庆第79中学的一名英语老师,儿子叶兴伟则就职重庆第八人民医院。最重要的是,他们都取得了城市户口,做了不折不扣的城里人。而姐弟俩说起自己的“成长史”,异口同声地称“不容易”。

    “天刚亮就背着书包,走好几公里的山路去上学,做功课时遇到难题也只能自己琢磨,很少拿到零用钱,学校开家长会永远只有母亲去……”回首过去,兄妹俩不少感慨。“我们很小就明白这样的道理,要真正成为‘城市人’,只能靠自己奋斗。”大姐叶春秀说,她从小就告诉自己和弟弟,“只有得到一份受尊重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才能真正改变命运”。

    镜头三  钢筋工:最大的寄托是儿子

    每天早上7点,文代军便与父亲文远光一起走出家门,坐上驶往五里店的公交车,目的地是鲁能星城的工地,父子俩都是工地上的钢筋工。

    文代军15岁时就从初中辍学,离开了江津农村老家来主城打工。虽然刚满22岁,但文代军已为人父。“我前年结婚,生了个儿子,嘿嘿。”文代军满脸笑容。“按农村人习惯,20岁出头结婚生子不算早。”坐在一旁的文远光接过话茬。

    “我对读书不感兴趣。”文代军告诉记者,他从小学习成绩就不好。“我想进城打工,到城里看看。”文代军现在的手艺,是父亲传给他的。

    “最开始我也希望娃儿能多读点书,拿到大学文凭后进城做些体面的工作,但他却不是读书的料。”虽然至今仍对儿子没能按照自己意愿成为体面的“城市人”而遗憾,但文远光对现在每个月能和儿子在项目部各领到2000元工资的生活,感到很满意。

    文代军现在最大的寄托就是儿子,他说:“我就是希望儿子可以办城里户口,以后做一个地道的城里人。”

    镜头四  留守儿童:不一样的城市梦

    那些被留在老家,由老人抚养的农民工子女被称为“留守儿童”。

    南川区三泉镇马嘴小学就有着600多名这样的少年儿童,其中14岁的张雪,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学校每个都会进行月考,每次成绩出来后,老师要根据考试的总分和平时的综合素质,发放月考奖学金,第一名有30块的奖金,张雪自豪地说:“我从初一开始每个月都拿到30块。”

    在同学中,张雪算是个见过大世面的女孩了,不仅多次来过重庆,而且还因为父亲在广东打工,去年暑假她还去了趟广州。对于外面的世界,张雪想了很久都没有想到一个贴切的词来形容,最后用了一个字总结——— “好”。

    张雪说:“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主持人,我羡慕他们的口才和美丽的外表。”她还用奖学金订了《演讲与口才》杂志。

    与别的孩子不一样,张雪不介意人家称她为“农民工子女”,她很自信:“农村的孩子能吃苦,城里孩子做得到的我一样能做到,我要证明给他们看。”城里孩子物质条件好,她表示“羡慕”,还说“我以后不仅要做一个城里人,我还想出国,把父母带到国外去”。

    与张雪同班同学,又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罗永欢没有张雪的远大抱负,虽然月考奖学金,她每个月也能拿到10元或者20元。罗永欢的父母都在福建的一家制衣厂工作,照顾她和3岁妹妹的是奶奶。

    罗永欢告诉记者,她从来没去过重庆,而在襁褓中的妹妹却比她幸运,还在福建住过半年,她说:“我太忌妒妹妹了。”罗永欢的理想是当一个白领,她对白领的理解是“很高尚、工资高”。然而矛盾的是,罗永欢心中的“城市”并不那么美好,混浊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甚至犯罪,就是她脑子里的城市。

    “那你为什么还要进城?”对于记者的提问,罗永欢给出的解释是:“进了城才能证明我的成功,我可以在城市里挣钱,然后有了本钱回来建设家乡。”

(SD)


上一篇:农民工当选代表呼唤法律跟进   下一篇:农民工代表委员首次亮相重庆两会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