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金融服务要找准切入点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金融服务要找准切入点


责任编辑:张页维  ︱ 来源:农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06-7-2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诸多的配套措施,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拓宽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国务院2月26日发布的《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若干配套政策》中明确提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施倾斜支持政策”。农发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应抓住机遇,创新机制,在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实现跨越发展。
    抓住机遇,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跨越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三农”。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和支农服务的目标应是建立起一个能满足“三农”发展的金融体系。农业发展银行应抓住机遇,切实承担起政策性金融的职能。2006年3月17日,农发行获准在山东、江西、重庆三个分行开办农业小企业贷款业务试点。经银监局批复,农发行陆续开办了涉农龙头企业、种子贷款、专项农产品储备等贷款项目。农业发展银行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快职能转换和明确市场定位。对此,农发总行要求对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进行分类管理,对商业性贷款坚持市场原则,单独考核,单独核算。作为政策性银行,应发挥倡导性功能,对商业性金融不宜介入或不愿介入的项目进行融资示范,待条件成熟后吸引多元主体参与投资。在做好现有粮棉油收购、调销、储备等贷款业务的基础上,适时开办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和其它企业信贷业务,开办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等开发性贷款,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大舞台,实现跨越发展。
    创新机制,提升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构建长期稳定的融资机制,强化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经营活力。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应借鉴国外政策性金融筹资的成功经验,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全方位、多渠道筹集资金,构建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体系。一是继续执行现行货币政策,对政策性业务所需资金,仍由央行再贷款,但要逐步降低比重。二是加大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发行的力度。三是建立利差拨补、确定合理经营费用补贴、提高呆坏账准备率等利益补偿机制,从而保证政策性银行资金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机制,形成支农护农群体合力。农业政策性金融必须处理好与客户的直接业务关系,建立支持、服务、合作为一体的共生关系;同时,地方政府要积极协调财政、农业、粮食、水利、种子、法律等多个部门的关系,形成支农合力,为农业政策性金融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建立科学高效的运营机制,提升农业政策性金融内在活力。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自身作为生态主体,必须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积极推进内部管理机制的创新。一是实现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业务创新。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业务不能局限于目前的农副产品流通环节,应从流通领域向上游、下游领域延伸。二是努力实现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制度创新。农业政策性金融可以按照国际惯例和现代金融制度的要求,创建一套新的适应农业经济和政策性银行发展的规章制度,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如资金筹措制度、信贷管理等制度、风险管理机制、人才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建设等。三是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步伐,实现办公自动化、信息反馈网络化和管理决策科学化。
    创新产品,增加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通过改善农业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发行应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依据,围绕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创新金融产品,增加对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
    增加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金融供给。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长期以来基本处于真空状态,如农田水利、水电开发、公路桥梁、通讯、能源、科技等基础设施项目。应设置农村基础设施专项配套贷款,作为贷款品种的一级科目,具体贷款项目(通讯、能源等)作为二级科目。
    设立农业科技风险开发基金贷款,支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开发基金的设立由国家财政注资或兜底,银行和其它投资主体参与,农发行牵头实施。待项目运作成熟,农发行逐步退出,由投资者按市场化经营管理。 
    积极推动农村物流市场的建设,设置农产品专业市场、农业流通企业贷款品种(包括仓储、配送、分销、运输等具体项目)。 
    为便于农民经纪人、农业生产者分散经营风险,设置农产品套期保值贷款、农业订单贷款等,使上、下游关联企业之间链接起来,共同应对市场风险。

上一篇: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的五大原因   下一篇:对农村教育问题的思考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