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农民增收难在“开源”是经济运行主要问题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农民增收难在“开源”是经济运行主要问题


责任编辑:张页维  ︱ 来源:农博网 ︱ 发布日期:2006-7-24
    国家统计局7月18日公布数据显示,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797元,实际增长11.9%,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而在第一季度,农民增收增幅同比回落是0.4个百分点。农民增收的这种逐渐下滑趋势令人担心。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还公布了另一个数据,城乡居民收入比在今年上半年又创新高,达到了3.337∶1,高于去年底的3.224∶1。 
    这里面当然也有个参照物的因素,2005年是一个令人鼓舞的农民增收黄金年,一系列惠农政策在这一年陆续出台,如免除农业税,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对中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的“两免一补”,都在农民增收上直接显示出来。在今年上半年,虽然原有惠农政策有了进一步加强,但由于基数的提高,政策效应在统计数字上的反映就没有去年明显,何况,政策本身也还有个效率递减问题。另外,作为农民增收一大亮点的畜牧业,由于消费的疲软,对增收的贡献也呈明显下滑趋势。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禽类产品的价格下降明显,像肉禽比去年同期下降7.7%,蛋类比去年同期下降10.9%。有关方面已经注意到农民增收难度加大问题。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在这次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坦言,农民增收难度加大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农民增收难,难就难在“开源”难。现有的惠农政策基本上是通过减少农民的现金支出,来变相提高农民收入,处于一种“节流”层次。“节流”当然是必要的,也理所当然地受到农民欢迎。但通过“节流”来提高农民收入,不具备可持续性,持续增收还是要在突破瓶颈、在“开源”上下功夫。在具体促进增收方面,当前要在农业内部和农业外部着力,在农业内部,特别要抓好畜牧业,尽快消除市场的过度反应,使这一增收“亮点”再度“亮”起来;在农业外部,除了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带给农民的直接利好外,重点是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拓宽农民进城务工渠道,推进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让进城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但从长远来看,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必须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归根结底是真正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这些年来,农民在土地权益方面损失惊人,有资料称,1978年以来,农民在征地方面损失的土地财产权益约5万亿元。土地征用还造成大量“三无农民”。已有的经验教训表明,如果再不建立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机制,强化农民对征地的谈判权,让农民切实享受到土地在市场增值中的实惠,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将会遭受巨大损失,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也同样会受损;另一个问题同样不能忽视,那就是进城农民的土地权利,要确保他们进可在城市务工,退还可回乡务农。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全体农民的土地经营权、财产权和处置权。 
    推进农村金融改革,通过建立农村资本市场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也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一个重要手段。当前农村处于资金净外流的困局,本来资金就严重不足的农村,却一直在对城市进行资金“输血”,虽然国家每年有3000亿元左右财政支农资金,但每年从正规金融机构流向城市的资金就在3000亿元以上,如果不算财政支农资金的“跑冒滴漏”,那就基本进出相抵了。很显然,农村需要一个政策性金融机构,它不以赢利为唯一目标,而以保障农民和扶持农业为己任;并且让民间金融有一个规范发展的空间,从而改善和提高对农户和农村企业的金融服务。 
  农民增收难是个老大难问题,惠农政策的效应下降再次凸显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这也说明,建设新农村,必须从促进农民增收开始;不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就不会有真正的新农村。(

上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七个问题   下一篇:多些“农民诉求中心”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