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贫困地区是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没有贫困地区的现代化,也就没有整个“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要彻底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最终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在于贫困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和基层干部。所以,贫困地区一定要确立科学的发展观,走出一条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展的脱贫致富、全面振兴之路。 首先,要建好班子,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农民群众拥护的先锋队。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工作的基础和领导核心,党员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骨干力量,长期以来,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个层面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贫困地区所固有的深层次矛盾也日渐暴露,对农村党员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给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笔者曾对河南的部分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进行过抽样调查,发现这些基层党组织主流是好的,但矛盾和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四差”、“三难”,即政策水平差、致富能力差、队伍结构差、选人机制差和选人难、管理难、办事难。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及扶贫部门应结合贫困地区工作实际,切实加强贫困地区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取得扶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提供坚强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障。一是从抓政治素质教育和业务素质教育入手,切实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并通过教育活动,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学习变成其自觉行动,经过长期努力,使基层党员思想水平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断提高。二是从乡镇党组织建设、村委带头人的培养选拔和新生力量的培养发展这三个重点入手,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把有能力带领群众致富、有志于献身农村建设的能人选进班子、委以重任,以乡镇带村组,以村组带党员,进而达到战斗力整体提高的目的。三是把先进性教育活动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一起部署,一起检查督促,一起考核,通过努力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党组织的威信,增强战斗力和凝聚力。 第二,要抓住机遇,逐步把人口劣势转变成地区发展的资源优势。 贫困地区往往是人地矛盾较为突出的地区。人们出于传统思维的顺延,往往把农民增收的出路与土地结合到一起,老是在增加土地的投入和产出上打转转,而对储存于广大农民自身的一个最富潜力的资源、最容易利用的致富“敲门砖”——劳动力却视而不见。然而,现实告诉我们,人多地少的国情注定依靠土地不能解决农村的现代化问题;土地,必须与现代化接轨,走集约化经营之路;农民,必须大量走出土地,加入产业大军。这是农村经济的唯一出路,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贫困面积较大、贫困人口较多、人地矛盾较为突出的省份。近几年该省大力扶持和发展劳务经济,仅去年一年省级财政扶贫资金就投入 4500万元。目前,全省贫困地区输出劳务总量达到 350多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47%左右,贫困地区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来自务工收入,劳务经济已成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亮点。 第三,要因地制宜,探索出尊重实际、尊重群众的经济发展新途径。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人民生产、生活习惯丰富多彩,根本不可能走同一的发展模式。只有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在充分尊重当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的基础上选择富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近年来,在贫困地区的发展建设进程中,有不少结合扶贫开发、集中群众智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典型。四川省仪陇县柴井乡黄氏祠村过去是一个典型的 “人畜缺水喝农民收入少灾情年年多”的贫困村。从去年 7月份开始,结合整村推进,在优化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改变了过去发放扶贫资金的简单做法,结合当地农民生产习惯,以项目扶持为主,通过培训让农民掌握实用技术 发展养獭兔、养猪、水果种植等产业,大幅度地增加了村民收入。 第四,要强根固本, 锻造一支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要求的农民队伍。就目前全国贫困地区的总体状况看,农民素质亟待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比较匮乏,民主法制意识较弱,思想道德修养需要加强。有关部门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矛盾是劳动力素质与市场需求衔接不上的矛盾。一方面车工、钳工、焊工、铆工等技术工人一直非常紧俏,市场供不应求;另一方面 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家闲置,其中还包括相当一部分外出回流人员。众多农村外出回流人员不是不想留在外面干,而是素质差、没活干,在外留不住;众多尚未出去的富余劳动力,不是不愿出去挣钱,而是出去后没技能挣不到钱。因此,不论从持续发展的长远着想,还是从增加收入的现实考虑,贫困地区的农民群众都必须在自身素质上实现从传统型农民向现代型新农民的转变,否则,就难以应对市场经济、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紧锻造一支适应新形势、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农民队伍。当然,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