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要求。近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农业信息如何进村入户、如何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仍是我国农业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要搞好农户信息化建设,在政府大力支持的前提下,还需要建设高水平的农村信息人才队伍,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种手段送信息进村入户,培育并创造农户的信息需求和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素质。
以千家万户为主体的农业生产要适应国内国际统一的大市场,必须有成熟的市场信息传播机制做支撑。发展农户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
农户信息化是使信息化渗透到农户生产、经营、消费、学习等各个环节,从而极大地提高农户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的过程。信息是市场的灵魂,市场经济是由信息引导的经济。我国以千家万户为主体的农业生产要适应国内国际统一的大市场,必须有成熟的市场信息传播机制做支撑。农户作为农产品的生产主体及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的源头,强化对农户的信息服务,提高农户生产经营中的信息运用水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户信息化有利于农民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农业市场化要求我们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认识农业发展过程,用市场机制连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并处理好生产、分配和消费间的关系,这一切都要依*充分的市场信息。农户作为我国农业市场中主要的市场主体,农户信息化无疑会加速农业市场化 并促使农民更好地认识市场并适应市场。
——农户信息化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目前我国农业类网站上有大量的良种选育、合理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信息和市场信息,互联网不仅可帮助农民找到“商机”,而且可使农民足不出户便可得到专家指导,增加生产效益,从而加速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农户信息化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主要是劳动力自身素质低和掌握的就业信息少。农户信息化可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自身素质,更有利于农民获得广泛的尤其是跨地区的就业信息,能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户信息化有利于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农户信息化是农业信息化的一部分,农业信息化应以政府信息化为基础、以企业信息化为依托、以农户信息化为导向。农业信息化应是一个信息技术在农业中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而农户信息化会直接提高信息技术在农户生产经营中的运用程度,有效地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加速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
农业信息化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农业信息网络推进到县、乡后,进村入户遇到了障碍,农业信息得不到广大农户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发展农户信息化仍然面对很多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工作有了较大进展,但大多数地区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状况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农业信息网络推进到县、乡后,如何进村入户遇到了障碍,农业信息得不到广大农户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虽然自我国启动农业信息化工程以来,各地农业信息系统的硬件建设比较理想,但是政府在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促进信息利用方面的工作明显滞后。多数农业基层职能部门在指导农民生产经营时都将工作重点放在前期的宣传引导上,而对生产中期的技术指导和后期的农产品销售信息服务做得远远不够,导致“旺销——扩种——卖难”怪圈现象反复出现,部分农民采用“逆向思维”决策,即政府鼓励多种植什么就不种或少种什么,这些现象表明农业信息服务质量和农民信息素质都亟待提高。
发展农户信息化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农民综合素质较低。我国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2002年我国农村小学与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75.0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5.46%,大专以上比例仅为0.66%,农村的文盲率达到11.5%。我国目前还存在一个令人十分担忧的问题,就是还有大批文盲不断产生,这对未来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十分不利。农民综合素质较低主要体现在文化水平低和科技素质低,这一方面直接限制了农民对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学习能力,也限制了农民理解信息的能力,导致了信息运用水平低下。
二是农民信息意识淡薄。由于农村文化落后、经济落后、信息化程度落后,除沿海地区和农产品出口较多地区农民的信息意识较强外,大多数地区农民的信息意识淡薄。农民的信息意识呈现出一定封闭性,主要表现为情报嗅觉迟钝,对网络信息这种新生事物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认识不到信息的巨大作用,缺乏应用信息的积极性。
三是信息获取成本较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与信息应用水平是息息相关的,各种信息获取手段的费用需求减缓了信息进入农户的步伐。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3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人均现金收入1721元,加上我国农户经营的土地规模小且分散,导致农民购置设备上网不仅不现实而且不经济,采用电话获取信息虽然方便但费用普遍较高,而通过电视、板报、传单等方便且节省费用的获取信息方式大都不能满足农民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信息需求。
四是信息资源状况较差,信息实用性不高。目前,全国虽有农业信息网站2200多个,但是网上综合性的信息多,专业性的信息少;简单堆积的多,精心加工的少;交*重复的多,有特色的少;尤其是缺乏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和对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不具有指导性,这些都阻碍了农民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五是农村信息服务水平较低。我国农户自身满足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因而他们需要一个健全、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的帮助。而目前我国缺乏为农户提供信息服务的较完善的服务体系,有的地区虽然政府的农业信息网络已延伸到乡级,但是信息如何进村入户却是面临的共同难题。一般农民的信息来源主要是依*广播、电视、集市和邻里传播。除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之外,基层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同时,我国信息化法规不健全、信息服务管理不规范也是农村信息服务水平低的成因。
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农户的信息需求是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实现途径。
实现农户信息化应主要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各级政府应重视农户信息化的建设并把它提上议事日程,从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以提高对农户的信息服务水平,同时要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并着重培育农户的信息需求。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农业信息人才队伍。当前,我国农业信息人才比较缺乏且现有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因而迫切需要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的农业信息人才,造就一批有信息搜集、信息识别、信息加工、信息应用、信息反馈和预测分析能力的信息人才队伍。除重点培养高素质农业信息专业人才外,还要着重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使农业技术专家同时也是农业信息专家,让他们在农户信息化过程中引导农户、帮助农户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我国政府的农业信息网络大多已延伸到县级,少数地区已延伸到乡级,但是在县或乡与农户之间却出现“断层”,因而建设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重点应是采用乡级建立信息服务点、村级培养信息员的方法,健全乡(镇)、村两级信息传播网络。要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积极作用,使之把农业信息服务作为自身的重点服务内容,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农业信息网络的信息传播优势,并充分调动涉农企业、农产品经纪人、农广校、村干 部、农村信息员的积极性,使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发布、服务于一体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种手段送信息进村入户。信息的进村入户要视各地信息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采取适当的信息传播手段,绝不能不顾乡村、农户的现实条件一味地要求农民上网。应从农村的现实出发,采用高科技信息技术结合农村、农民的需求和习惯,逐渐探索一个便捷、廉价、实用的送信息进村入户的途径。河北省在这方面已先行一步,探索出多种经济实用的信息入户方式:一是电波入户。河北省已有120个县农业局建立了信息中心,收集、分析农业信息并制成电视片,通过电视台定期播放。二是热线电话。县农业局建立农业信息库,利用语音转化功能,自动回答农民问题。三是手机短信。沧州市、衡水市农业局已为移动用户开通传送农业信息短信业务。四是电话上网。值得关注的是河北省藁城市的“三电一厅”模式,即通过电脑、电话、电视和农业科技展厅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该模式已得到农业部认可并拟在适合地区推广。
——加强对农民的系统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政府应增加投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大力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并着重培养农民的3个现代意识: 一是现代的科技意识,即让农户具有学科技、用科技、走科技兴农之路的意识。二是现代的市场意识,即让农户具有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掌握市场动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意识。三是现代的信息意识,即让农户具有愿意为信息投入、注重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意识。同时,要大力提高农民信息素质能力,让他们具有信息收集、信息应用和信息反馈的能力和意识。
——培育并创造农户的信息需求。要启发民智强化农民的信息意识,使农民认识到信息是开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