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郊区农村,基层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很迫切。一些区(县)人大代表、村支部书记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种机制是支持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首先是工作机制。建议进一步增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和工作机构统筹“反哺、支持”资源的能力,协调新郊区新农村建设。针对经济薄弱区(县)欠账包袱沉重、城乡差别较大的实际情况,结合财政承受能力,适当采取解决措施逐步推进。建议将国家东西部对口支援的结对机制导入到新郊区新农村建设,建立对口“反哺、支持”工作机制,明确“反哺、支持”的骨干主体,中心村的人口规模,配置标准,以及在各郊区(县)的布点等。推荐若干“产业介入、政府资助、各方支援、整村改造、农民得益”的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导向性模式。 其次是支持机制。一是从规划、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加快郊区农村经济发展。把重大项目导入到经济薄弱的郊区(县)和远郊工业开发区,在经济上给予大力支持。稳定和完善“以工补农”专项资金政策,通过法定程序增收所有企业“以工补农”资金,为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撑。二是增加种粮农户收入补贴。把现有补贴60-80元/亩,提高到300元/亩,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是承接落实机制。建立与市级支持机制相配套的承接落实措施。各郊区(县)要根据各自的财力状况和区域特点,按照市各项“反哺、支持”政策,制定地区性的与市级机制相配套的、具有能动性的承接落实措施,使市级各项政策落实到每个基层、每个农户,最大限度地发挥市级支持机制的效能。 四是长效机制。崇明县北双村支部书记施永贵坦陈,建设新农村要解决农民社会保障机制问题。政府要长期保障农民的医疗保障、养老金,让农民安心、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