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吉林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吉林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

——副省长杨庆才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摘要)

责任编辑:张页维  ︱ 来源:吉林省人民政府网 ︱ 发布日期:2006-6-22
    “十一五”吉林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建设现代农业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支撑,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保证,突出工业拉动、城市带动、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着力建设好具有吉林特色的高效创新型农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着力建设好创新型吉林农业
    建设创新型农业,就是要把发展农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优势产业创新能力,统筹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创新能力,科技支撑创新能力,体制机制创新能力,培育建设好创新型农业、创新型农村、创新型农民。按照这一总体思路和要求,吉林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到“十一五”末期,农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年递增6%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75亿公斤的阶段性水平;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比2005年增长2倍,实现利税300亿元;畜牧业总产值达到775亿元,比2005年增长72%;园艺特产业产值达到363亿元,比2005年增长48.2%;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50万人,比2005年增长45.6%;农村城镇化率达到52%。农村公共事业有长足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重点要在“五个一”上寻求突破
    第一,创新思维方式,在“一转多变”上寻求突破。“一转”就是要转变工作思维方式,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多予”上下功夫;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统筹上做文章;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在工业化上找出路,形成一套既有连续性又有创新力的工作路数。“多变”,就是要按照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推进单一农业向复合高效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封闭型农业向开放型农业转变。一是“粮变肉”。大力发展畜牧业,加速推进粮食过腹转化,到“十一五”末期,全省要有30%的粮食转化为肉蛋奶。二是“小变大”。通过发展合作经济、推进土地流转和专业化生产,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整合成大规模、大生产,形成规模效益。三是“少变多”。通过大力推进粮、牧、多、特、加、劳全面发展,实现由“一元”增收向“多元”增收转变。四是“粗变精”。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精细种植业、精品畜牧业和精深加工业。五是“农变工”。通过加大对农民创业和再就业技能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由农民向市民、向工人的转变。
    第二,创新工作方式,在“一策多法”上寻求突破。“一策”,就是坚决贯彻好党中央、国务院“两个重中之重”的战略决策。“多法”就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目标,采取传统创新的办法、巧用科学的办法、实际实效的办法、统筹协调的办法、政策保护的办法,千方百计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一是在农业内部挖潜上下功夫。要把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把资源转化为效益;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重大科研成果和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在农业外部拓展上下功夫。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通过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多渠道、多途径地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在开放联合上下功夫。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展会展经济和订单农业,加快与发达省份、地区和国家的农业交流与合作,推进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四是在政策扶持上下功夫。各地要切实落实好国家各项扶持“三农”政策,深入研究制定加大“三农”扶持力度的具体政策措施和办法。通过政策扶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第三,创新经营方式,在“一化多能”上寻求突破。“一化”就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多能”,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把破解“三农”难题的多功能金钥匙。它能够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不断解决农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最终使我国农业走上现代化之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要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要坚持高起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发展方向,集中扶持发展一批产品有竞争力、技术有成长性、对农户和整个行业有较强带动力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到“十一五”末期,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要达到200个,其中,10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龙头企业5~10个,50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50个。二是切实抓好生产基地建设。要按照标准化、专业化、区域化和服务系列化的生产要求,规划建设好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三是积极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架起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紧密相联的桥梁和纽带。到“十一五”末期,全省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5000个。四是高度重视品牌开发与培育。要支持和帮助龙头企业立足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通过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以质量打造品牌,以品牌开发市场,从而提升产品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到2010年,创中国名牌产品5个,力争达到10个。
    第四,创新组织方式,在“一统多筹”上寻求突破。“一统”就是通过组织创新,加强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力度,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多筹”就是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的优势和主动性,合力兴农。各级各部门都要整合本系统的资源要素,集中投向“三农”,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一是整合金融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财政投入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有利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融资体制,形成农村建设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二是整合城乡资源,实现兴农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发展机制,进一步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改变城乡发展差距过大的状况。三是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三农”发展的科技创新、投入、管理和奖励机制。四是整合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千方百计构建适应我省现状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五是整合卫生资源,着力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尽快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设。
    第五,创新保护方式,在“一保多安”上寻求突破。“一保”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好农民利益。“多安”就是要通过对农民利益的保护,达到安民、安收、安企和安定的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千方百计整合社会保障资源,探索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二是要切实改变农民工就业环境。要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确保工资足额发放;要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加强职业安全卫生保护;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三是要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要在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真正建立起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四是要高度重视实施农业保险。积极研究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分保和再保险机制、公共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机制,通过制定农业保险减免税政策和设立农业保险风险基金等扶持手段,促进农业保险事业发展。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好局、起好步
    2006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始年,也是“十一五”规划建设的第一年,全面做好今年各项工作至关重要。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出工作重点、创新发展思路,采取更加务实、更加有力、更加富有成效的新措施,加快推进全省农业和农村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好局、起好步。总的要求是:现代农业建设要有新进展、农民收入水平要有新提高、农村改革要迈出新步伐、社会事业发展要有新举措、社会风气要发生新变化、新村改造要取得新成果、基层党的建设要有新面貌。农业总产值实现1100亿元,比去年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
    要具体抓好六项工作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发展动力。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今年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主要体现在十五个方面。即“三个高于”、“三个终结”、“三个强化”、“三个加大”和“三个加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医疗卫生发展   下一篇:强化向心力是建设新农村的保障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