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乡土人才”?顾名思义,是指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种养能手、能工巧匠、农村经纪人等方面的“土专家”、“田秀才”。他们身居农村,了解农事,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在生产第一线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经验,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带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建设家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但从现在“乡土人才”队伍现状看,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其一,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低下。由于他们大多没受过系统全面的教育,知识面较窄,视野不够开阔,总体素质有待提高。其二,结构不尽合理。从事种养业人才较多,而从事产品精深加工及农产品流通人才,尤其是外向型、开拓性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短缺;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相对较多,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特别是创业型人才严重匮乏。其三,重视人才输出,忽视本地人才开发。由于农业效益相对低下,一些青壮年农民不愿学农,更不愿务农,造成人才流失。人才匮乏,困扰和制约着农业的迅速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现在虽然也有少数有着较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外来人才来农村传授科技知识,但由于他们对当地的自然环境、生产特点不太了解,在适应性和知识运用上存在一定差距,甚至短时间内还会出现“水土不服”,因而悄悄离开。由此可见,我们只盼着城里派人才来不行,等着政府送人才来也不行,只有多培养些“乡土人才”,才能既可缓解农村人才的不足,又有助于农村建立一支多层次、多技能的人才队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那么,如何才能多培养些“乡土人才”呢?根据农村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乡土人才的实际状况,我们必须过好“三关”,一是“观念关”。我们必须转变只有高学历、高职称才是人才,忽视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倾向,把开发乡土人才资源作为农村经济服务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激发现有人才,培养造就永久性“乡土人才”。二是“环境关”。制定乡土人才成长的激励政策,积极营造尊重乡土人才的良好氛围。对有突出贡献的乡土人才,给予奖励,并优先选任村干部或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同时在技术推广、试验示范、农民职称评定等多方面给予倾斜,使乡土人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培训关”。重视乡土人才的开发管理,对乡土人才进行跟踪指导服务,强化乡土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只有如此,才能培训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乡土人才,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