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新时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繁荣农村题材文艺创作,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笔者就新形势下如何繁荣农村题材文艺创作谈谈个人的看法和体会。 明确使命,充分认识繁荣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服务大局迫切需要繁荣农村题材文艺创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党中央在新时期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省委同样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摆上十分重要的位置,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与此同时,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也于近日发文,对这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文艺创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当前的一个中心,就是一个大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而繁荣农村题材文艺创作就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其次,农村现实迫切需要繁荣农村题材文艺创作。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农村题材的文艺创作有了很大发展,推出了一批精品,产生了一批人才,在全国获得了一批大奖,有的作品至今还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但是,也要看到,近些年来,在整个文艺创作领域中,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的份量轻了,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的热情减退了,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的市场相对在萎缩。相比较都市题材、白领题材、历史题材、商界题材、异域题材等而言,农村题材创作明显薄弱,深受群众欢迎、有影响力的农村题材精品佳作不多,可概括为三个字:一是“少”,从事农村题材创作的力量少、作品少、投入少;二是“浅”,无论是题材选择还是主题挖掘,相当部分作品缺乏提炼、升华,或者是简单图解政治口号和政治任务,表面、表象的东西多,而内涵、内容不深刻;三是“粗”,一些作品急于求成,粗制滥造。这种状况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不相适应。 再次,培育新农民迫切需要繁荣农村题材文艺创作。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培育造就千千万万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的任务,最核心的内容,最迫切的要求。而文艺创作天然地就是“以人为本”的事业,担负着塑造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特殊使命和神圣职责。面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我们文艺工作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理所当然要在中国文学艺术形象长廊中塑造和树立新的农民典型和群像,做到以高尚的精神塑造新型农民,以优秀的作品鼓舞农民群众。 总之,无论是服务大局,还是立足农村现实和培育新农民的要求,都在呼唤文艺创作的重点、文艺市场的兴奋点、文艺工作者的关注点要更多的投放到农村题材,积极充分地反映建设新农村这个伟大历史进程,这是我们宣传文化战线、广大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突出重点,努力拓展农村题材的创作领域 农村题材是一个富矿,范围很广,涉及面很宽,都值得挖掘,不能偏废。同时,要在有广泛性、代表性、典型性的方面着眼来拓展农村题材,更加注重把握这几个重点: (一)从农村改革发展的主题上拓展题材。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主题,改革是农村求发展的必然选择。农村的改革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基本标志,农村的改革开放成效是我国改革开放成败的一个衡量标准。广东农村的改革发展又是全国农村改革发展进程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许多经验,一直走在全国前面;同时,出现的问题困难和解决问题困难的探索也相对比别的地方要来得早,这些就是很好的创作题材。拓展农村改革发展题材,要注意到这么几点: 1、不仅要充分反映农村取得的辉煌成就、可喜变化,讴歌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这是主流,是基调,不能偏差;同时也要看到我省农村的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比如总体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生产生活还比较落后,生态环境还比较恶劣等,对这些问题也要敢于触及,否则就不客观、不全面。而且,要注意讲党和政府重视解决问题和改变落后现象的努力和光明前景。这是必须把握的创作导向。 2、不仅要反映成绩成就、问题不足的表象和现象,更要注重挖掘深层原因。比如说,广东农村建设的成绩成就源于党的农村政策的正确,源于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开拓创新、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广东农村存在的问题不仅有客观条件的原因,更有思想观念的原因。 3、不仅要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农村改革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更要着眼于近些年广东农村的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这样,才更亲切、更熟悉、更有可看性。比如说,惠州市组织创作的话剧《村官》,韶关乐昌市组织创作的《望水乡佚事》,塑造了新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好带头人的形象,受到了广大农村观众欢迎。 (二)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题上拓展题材。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部署。和谐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精华核心,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和思想精华。农村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农村社会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农村和谐则整个社会安宁,农村动荡则整个社会不安。因此,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理所当然应该是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在当前,和谐已经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反映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创作也要处理把握好传统题材与现实题材的关系。自古以来,宣说“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这类题材非常多,很受欢迎,这是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要继续重视挖掘。同时,对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等,这些有现代意义的内容要格外关注。要从更宽的视野、更新的角度、更多的侧面来反映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三)从倡导农村新人新事新风尚的主题上拓展题材。大力彰显新人新事新风尚是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的有效途径。这类题材虽然是老题材,但是常写常新、常演常新、常画常新。这类题材的创作对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非常有益,也非常有效。对这类题材要注重深刻和生动,不能把弘扬什么,反对什么作简单的表述,而要从观念的碰撞、文化的冲突、思想的激荡这些方面作深度挖掘。同时要注意适合农村群众接受的口味,做到能够服人、感人、宜人。 (四)从关心农村少年儿童成长的主题上拓展题材。农村特别是偏远困难地区的儿童少年是比较突出的弱势群体。他们不仅在上学、就医、生活保障等方面需要关心、关注,在文化需求上也需要关心、关注。不少农村存在既缺少切合少年儿童兴趣特点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文艺活动,同时也有部分儿童流连游戏机室、网吧、录像室等现象。此外,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也带来了一个留家儿童的教育问题。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而培育新农民就必须从少年儿童抓起,这是基础工程、关键工程、根本工程。如果说,目前反映农村题材的文艺创作少,那么反映农村少年儿童的题材就尤其薄弱。这些年,真正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深受农村广大少年儿童喜爱的文艺作品少之又少。因此,我们要加大对这类题材的关注度。文艺创作工作者要深入贴近农村小朋友实际,感受他们的诉求、理想和情感,针对他们强烈需要理解、关心和指导的特点,精心创作出切合农村少儿成长和求知需要,并符合他们欣赏接受的优秀作品。 讲求实效,切实推进农村题材文艺创作 (一)要尊重艺术创作规律。要坚持“三贴近”原则,把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体察农民情感、反映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在文艺创作当中,要克服概念化、图解化、拔高粉饰或玩味落后等浮浅毛病和不良倾向,还要防止出现同类题材一哄而上刮一阵风的现象。这样,创作出来的农村题材文艺作品才能够有艺术感染力、影响力和生命力。 (二)要灵活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裁形式。要贴近农民群众的欣赏习惯,诸如小戏、相声、戏曲、歌曲、舞蹈、年画、农民画、宣传画等体裁,历来为广大农民所喜爱,文化水平不高的群众也能看懂听懂。即使是小说、诗歌、散文,也要学习借鉴农村民间文学中有生命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