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的亲戚大都在农村,很多朋友就是农民,近日不论是回农村探亲还是听朋友闲聊,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农村换届以后,有的地方“吃闲饭、拿补贴”的“新面孔”多起来了。群众把这种人浮于事、岗位增多、加重农民负担的现象称之为复发的“臃肿病”。建议有关部门引起重视,对症下药,及时予以根治。 依法搞好农村选举换届工作,是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通过换届,不仅要选好带头人,更要配好精明强干的村班子。这样才能担负起带领广大群众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重任。然而让农民失望而且愤怒的是,有的村官上任后,竟冠冕堂皇地打着“建设新农村任务繁重”的旗号,倚仗职权,把那些与自己有“家族关系”的人,或“亲朋好友”拉进“村两委”干点差事。有的被安排为“街道长”和“片长”;有的被安排为“联防队长”和“治安小组长”;还有的被安排为村两委的“秘书”和专职“办事员”;也有的被安排为村书记和村主任的“助理”。 更有甚者,还以“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不好搞”为借口,给村妇联主任也配上了协管“助手”。总之,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理由充分,都有必要。殊不知,上述凡是有大小“帽翅儿”的人,都不是自愿甘于奉献、为村民服务的“义务工”,而是按月份、季度和年度领取不同数额的补贴,比普通村民实惠得多。个别村干部认为手下有这么多“干事”的人,自己就可以少操心费力了,几乎当起了“发号施令”的“甩手掌柜”。 农村换届后出现的“臃肿病”,直接反映了个别新上任“村官”的政治素质低劣和工作作风上的漂浮。但如若上级对此熟视无睹,任其蔓延,必然影响干群关系,不利于发扬民主,不利于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对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实践证明,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村班子是关键。消除“臃肿病”,可以从经济上给村民“减负”,从思想上给村民“减压”,起到激发和解放农村生产力的积极作用,进而使广大村民能够轻装上阵、信心满怀、同心同德地投入火热的新农村建设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