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在新农村建设中寄予了更高的期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好、更多的金融服务将又一次成为农村信用社的重要职责。 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全国人民、社会各界对“三农”的高度关注和支持,以及由此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无疑是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新机遇。当前,农村信用社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要分析现状,找准支持项目 近年来,各级农村信用社以坚持“三个代表”为指针,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创新信贷方式,改善支农服务,积极开展小额信贷业务,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走出一条依托信用社强民富民的信贷支农新路子,有力地促进了“三农”经济的发展。但在实际上,发现支农工作中仍存在不足之处。 一是农民的承受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差。自然灾害、政策因素、市场因素等无法预测,一旦出现意外,就难以及时归还贷款本息 。加之小额信贷没有抵押,自然会出现较大的风险。这些风险如果出现,国家没有政策化解,只能靠农村信用社自行化解。因而,一些农村信用社就会产生“怕贷”、“惜贷”思想。 二是小额信贷金额太少难以发挥作用。目前,信用户授信额度一般不超过2万元。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小额信贷已不能完全解决种养业及专业户的资金需求。 三是小额信贷风险太大。大多数种养户在农村信用社取得了贷款资金,但随着规模扩大,其风险度也在不断加大。农村信用社出于风险和政策考虑要进行贷款控制,因而不能继续得到贷款支持。 二、要把握机遇,加快发展步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措施和目标,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其中极为重要的措施之一。农村信用社应当把握机遇,找准结合点,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快发展。各级政府,各行各业投入资金增加,“三农”资金实力增强,同时也需要更多的信贷投入。 一是发挥优势,正确定位,找准切入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是农村信用社的宗旨。把县域经济发展这项业务做稳、做强。既要把支持新农村建设当作自己的职责,积极参与,又要按照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规范经营。 二是大力组织资金。要把吸收存款业务的重点放在县城和少数中心集镇,切忌到处增设机构,摊子铺得太大。在拓展农村市场的同时,增强与财政、税务、国土、水、电、通讯等系统和行业的密切合作,争取这些部门的基本结算账户开设到农村信用社来,增加资金实力。通过农村市场拓展城市业务,实现一举多得。 三是创新中间业务,要利用现有的机构、网络、科技优势,做好农村外出务工汇兑、财政国库代理、代理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划拨和粮食直补资金的发放、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资金代管、代理保险业务和水、电、电话等费用的代收代付业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四是在信贷投入方面,要按照“放得出,收得回,效益好”的原则,支持以“水、气、路、电”为主要对象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以大型连锁零售企业为依托的“万村千乡”生产资料、生活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支持有原材料基地、高附加值、发展前景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农村信用社农业信贷的重点,它不仅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更因为它一般都有稳定的原材料来源,生产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绿色环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而且体制、机制和管理上也较规范。对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巨大金融需求。 五是更好地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要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风貌、管理民主”这个主题,积极拓宽思路,因地制宜,采取多方策略支持新农村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