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建设科技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建设科技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责任编辑:康永兴  ︱ 来源:四川新闻网 ︱ 发布日期:2006-8-8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要加速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改善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是非常艰巨而且繁重的任务,也涉及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矛盾和挑战。依靠农业科技的创新与进步,建设科技先导型新农村是取得突破的关键。 
    (一)以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加强技术攻关,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攀枝花市优质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区2001年12月经四川省科技厅批准成立。四年来,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一区多园,一园一业,核心、示范、辐射功能互动”的建设格局。要在现有园区基础上,通过科技项目的支撑,抓好南亚热带生态科技综合示范园、晚熟芒果科技示范园、青皮软籽石榴科技示范园、早春枇杷科技示范园、草食牲畜科技示范园五个专业化科技示范园产业功能建设;要突出重点和特色,在特色水果、草食牲畜、蔬菜、烤烟等方面进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解决一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升值。 
    (二)构建创新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 
    围绕着全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这一方向,积极构建特色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在已建立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农业专家大院、农业区域成果转化中心的基础上,逐年构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完善院地合作机制,加快建设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加强人才培养,为农业科研提供人才保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企业、农民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区域创新体系。 
    (三)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的。一是要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帮助农民增强发展致富的本领。二是要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务工技能和三产服务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以把农民培养成产业农民、产业工人和三产服务者为基本目标,对农民进行职业化、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四)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的结合上着手,采用“果、草、沼、畜”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利用先进的微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修建沼气池,将农业生产的废弃物——秸杆、畜粪转化为沼气和沼气肥,在满足农业生产对肥料需求的同时,又解决了农村日常生活所需的能源。沼液具有肥效高、无病虫害污染并能抑制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作用。沼气肥既能提高地力,又能保证农作物对肥料的需要。农户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不但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又节省了生产成本,有利于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实施这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后,农户庭院将更加整洁,节约燃料支出,减少做饭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加强在甘蔗、甜菜资源综合利用上的循环开发,加快产品系列开发的技术攻关,建立生态循环农业的示范基地。搞好高品位含量品种选育,为麻风树等基地建设做好科技支撑。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制定合理的目标,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作用,尊重农民意愿,处理好各种关系,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上一篇: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   下一篇:新农村建设呼唤各类农业人才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