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广西贺州市的实践与思考

责任编辑:康永兴  ︱ 来源:贺州日报 ︱ 发布日期:2006-8-7
    在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强化产业支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正确领会和落实这一精神,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实质上指的是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农业相关产业发展,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良性循环。实践证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条件。
    第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目标是生产发展。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延长农业及相关产业的产业链,通过正确处理人口、资源与环境及生产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建立合理的生产结构,使资源得到多层次利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并获取经济效益,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的生活过得宽裕。
    第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广大农村特别是山区,人民群众生活用能主要是消耗森林资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广大农村推广使用沼气池可以有效缓解生活用能问题。农业生产物质特别是猪粪、秸秆、沼渣、沼液的循环利用,既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又可以实现清洁生产,改善农村卫生状况,防止环境污染,使村容整洁。同时,可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增强群众的节约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文明意识,促进乡风文明。
    第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产业之间协调发展,效益提高,可以有效增强地方财力和农村集体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加大对农村文化和体育活动中心、医疗室、公园、学校等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并且,有利于转变干部群众的社会管理意识,形成民主管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氛围。 
    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近年来,贺州市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科学规划,统筹安排,走上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路子。
    一是以农村新能源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贺州市农村人口占70%以上。为了营造良性循环的农业环境,近年来,该市在原有生态家园建设基础上,继续以沼气池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养猪业,充分利用沼液、沼渣发展无公害农业,全市农村已初步建立“猪—沼—果—灯—鱼”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同时,把沼气池建设与改圈、改厕、改厨结合起来,促进了农户生产与生活、农田与庭院的紧密联系和良性循环,实现了家居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实现了能源、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是以水电电气化建设为重点,实现林业水电的循环发展。贺州市水资源丰富,水能开发潜力大,是全国水电电气化试点市。在建设农村电气化的过程中,该市坚持走“以地造林,以林蓄水、以水发电、以电促工、以工生财、以财补林”的循环发展路子,即使水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又带动了经济林和生态公益林的发展,由于森林覆盖率提高,区间空气湿度、土壤含水量、蓄水量增加,为水利、水电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林产工业、森林旅游业因此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是以农业企业化经营为载体,提高农业效益和发展水平。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已迫在眉睫。近年来,贺州市提出要跳出农业抓农业,围绕工业抓农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用办工商企业的理念来抓农业,以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农业企业化经营,努力提高农业效益和水平。到2005年底,全市已兴办了各类农业企业1300多家,辐射带动农户占总农户三成以上,达到了办好一个企业、创一个品牌、带一片产业、兴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效果。此外,该市还建立了一批以优质稻谷为原料的大米深加工企业,发展了一批蔬菜脱水、食品饮料、冷藏保鲜加工企业,完善和发展各类蔬菜专业批发市场,使农产品交易由初级产品向加工产品、由零散向集中、由小市场向大市场转变;建立了贺州梅李、富川脐橙、昭平沙田柚等水果保鲜、冷藏、加工企业,    提高水果加工增值能力;建立了一批食品加工企业,促进畜牧水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四是坚持严格管理和节约用地,实现土地的永续利用。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条件。多年来,贺州市严格执行国家严厉的土地政策,重视抓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坚持“控制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消化闲置土地,盘活存量土地,充分利用旧宅基地、山坡地、废弃厂区等非耕地进行开发,达到节地挖潜的目的,实现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据了解,该市通过规划调整和行政、经济手段,拆除农村旧房、清理旧宅基地、调整农村建房布局、利用废弃厂区等非耕地逾两万亩,既满足了村民的建房用地要求,又能满足新农村公共设施用地和乡镇工业小区用地要求。 
    从贺州市的情况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必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和政策,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健全相互配套、操作性强的法律和政策,是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很有必要明确立法框架,研究形成专门法,把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法制化。同时政府应制定系列、配套的农业循环经济政策,运用价格、财税、信贷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行为,改造传统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是加快农业企业化进程,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快农业企业化进程,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一要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打造了农业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二要搞好循环型农业基地建设,实现一村一品,一地一品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格局。三要大力推进农产品的清洁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四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切实解决农业规模经营的土地流转问题,既保护农民的权益又使土地效益最大化,使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五要确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企业法人地位,积极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组织内部的农民收益,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是努力建立科学技术体系,提升农业循环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目前我国对高新技术的发展和重大项目的攻关,总体上主要集中于资源的开发,对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规模经济、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仍显不足。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强农业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建立起促进农业循环经济高新技术、增效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考核体系,让优秀科技人才及其先进科技成果扎根于广大农村,使农民真正掌握农业科技,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四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形成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氛围。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服务组织)与个人三方面的共同参与。要认真组织好节能宣传周、节水日、土地日、环境日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宣传培训活动,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把农业循环经济引向深入,努力建设生产快速发展、生活宽裕舒适、环境整洁美观、生态和谐友好、乡风健康文明、管理科学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此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应根据各地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模式,从整体上确保农业循环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上一篇:政协常委会"会诊"新农村建设四病症   下一篇:尽快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