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面对“三农”融资难题,政策性银行如何发挥信贷支农职能、有针对性地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成为农村金融的新课题。农发行江苏分行行长石晶莹认为,亟待扩大农业发展银行职能,使其真正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职能作用。改变目前农业发展银行业务仅限于国家粮棉油收购和加工等贷款的局面,扩大其业务范围。
江苏省统计局对全省3400户农户近年来的资金需求调查表明,当前农村金融机构只能满足农户资金需求的25%,其余的要从民间借贷获得,有48%的农户想贷款却贷不到。
在金融生态环境较差、农村金融大量流失的情况下,农业发展银行江苏分行根据有关政策,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但真正发挥政策性金融支农的职能,还面临“三道坎”。
第一是“政策坎”。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需要巨大的金融支持,这本来是农发行的传统职能和长处,但目前狭窄的业务范围束缚了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干一番的手脚。
目前,农发行还没有从根本政策上突破发放粮棉贷款的传统业务,使其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在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都没有延伸,与新农村建设形成“两张皮”,新农村建设需要资金,而农发行由于受限却无法放贷。
第二是“金融生态坎”。目前,农发行欲创新机制,拓展经营,但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影响甚大。反映在一些企业的诚信意识,尤其是恶意挤占、逃债,同时企业自身的抗风险意识不强。
地方政府要加强诚信建设,对逃废债和恶意挤占的企业要进行制裁。石晶莹说,银企之间要建立互信、良性互动的关系。企业应该是金融生态的维护者,受益者;而恶意破坏,最终只能深受其害。农村金融风险较大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农业的弱势产业特性造成的,城乡剪刀差已经严重剥夺了农民的利益,在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双重压力下,农业成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农村成为金融高风险地区。
政府部门特别是基层执法部门首先要做到言而有信、按章办事,对恶意逃废金融机构债务的行为,要依法查处。石晶莹表示,金融部门要加强合作,对不守信用的企业、个人,坚决予以制裁。建议由政府或人行牵头,建立地区性的农村个人、企业的资信档案,并逐步实现信息共享机制。对恶意的逃废债务的行为,制定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和处罚措施,净化农村信用环境。
第三是“自身建设坎”。农发行长期从事粮棉政策性金融贷款,经营机制不配套、竞争力不强,队伍老化、功能弱化,与现代银行的要求差距较大。努力深化改革,建立符合现代银行要求的体制机制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既是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也是履行职能、提升绩效的内在需求。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保持业务稳健增长,实现农发行和“三农”的协调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