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要脱贫致富,农业要走向市场,农村要融入现代文明,这些都迫切需要信息洪流的引导、冲刷与洗礼。顺应时代的需要,近年来涌现出许多涉农网站。不可否认,这些网站在满足农民信息需求、推进农业信息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对这些层出不穷的涉农网站,有必要进行一番梳理。这些网站目前是什么状况?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才能更好地建设涉农网站? 现状:迅猛崛起 1996年,农业部建立了国家级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由此,涉农网站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其中,有农业部和中国农科院率先建立的骨干网即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以及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政府相关部门所建立的垂直农业信息网站(页)纵横交错,也有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的各种涉农专业网站。“金农网” 在全国已基本完善;农业统计网已经建到乡镇、村乃至定点户;科技部搭建了“国家级农村科技数据共享平台”,开通了“中国农村科技信息网”;中国气象局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信息中心并延伸到乡镇服务站,通过“中国兴农网”形成了一个辐射全国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由中组部主抓的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在山东、湖南、贵州等试点省(区)市累计建成现代远程终端站点18万个。 此外,许多省市政府主管部门动员社会力量,结合农民实际需求,初步建立了一批针对农副产品种植和养殖、产品销售和供求信息、人才培训和外出务工等内容的涉农网站,如“安徽农网”、江西“信息田园”、“数字福建”、陕西“电子农务”等。 截至2004年,我国涉农网站已达到6389个,涵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 问题:“水”多不解渴 纵观我国的涉农网站不难发现,一方面是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却是“水”多不解渴。究其原因,有必要对涉农网站的现状进行仔细梳理。 第一,地域分布不均匀,政府成为网站建设主力。目前国内涉农网站大部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出资兴建并进行更新维护的,这样网站分布及水平就同当地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成正比。也就是说,涉农网站解不了贫困地区的“渴”。 第二,网站内容大同小异,时效性服务性不足,信息增值开发度低。这与涉农网站定位不准有关。由于我国涉农网站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农业和农村发展速度,且多由政府机关建立维护,导致很多涉农网站成了涉农政务信息网,而缺乏农民需要的实用、有效信息。 第三,网站内容缺乏行业和本地特色,信息源不明确,信息真实性受到质疑。随着网络资源在农村的普及以及农村网上交易的勃兴,农民迫切需要一个审查网上信息、维护农民权益的公益性平台。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农业与农村信息采集、处理、交换和应用程度较低,特别是没有形成资源共享体系,出现最终用户和信息传导梗阻现象,这就大大阻碍了信息化建设进程。 另外,农民的实际收入和整体素质较低,农村信息化人才缺乏,研究力量分散,影响了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和普及。 建议:以规范求发展 通过对我国涉农网站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其根本问题在于建设大于维护,建设、维护都缺乏规范化监管。要真正发展壮大,真正成为广大农民的左膀右臂,涉农网站还需要在规范中求得更大发展。 首先,有必要成立统一的信息主管部门,建立完善的网站报批制度,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打破部门和条块分割,避免低层次重复建设。集中建设统一兼容、资源共享、高效适用的各级网络中枢软硬件平台环境,形成全国统一、规范、畅通、共享的信息网络体系。 其次,建立信息采集、处理和发布系统。合理布设信息采集点,科学制定信息采集方案;建设农业基础数据库群;充分利用传统新闻媒体发布信息;开发完善各级网络中枢的信息发布服务功能。 再次,引进技术和人才,打造特色农网。着重调动人才的创造性;创新技术,应将引用软件和开发软件结合起来,保证农业网络的发展后劲以及特色农网的准确定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还应看到我国东西部在信息资源占有和利用上的差距,加大对西部地区网站建设及网络应用方面的投入倾斜和技术扶持,鼓励西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真正搭上信息社会的快班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