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系统庞大的工程,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政策支持,更需要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和携手推进。笔者以为,顺利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四个跟进”。 一是思想意识要跟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内涵十分丰富,而且体现基层各种崭新面貌的新型农村形式,既表现为硬件诸如村居等的外在环境的变化更新,同时又有人民群众内在的心理素质的相应变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硬件投资的同时,必须关注人民群众 的内心世界、内在需求,让农民的内在素质和认识水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一起来,通过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有计划、依步骤地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通过不间断的,行之有效的“三下乡”活动,启动党员干部联手帮扶等形式,让农民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生活方式更加文明,认识水平相应提高,使他们更加自觉深刻地认识到经济社会的崭新变化是党的好政策好方针带来的,从而更加坚定地拥护党,更加自觉地执行党的系列方针政策,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建设美好家园。 二是文化水平要跟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无疑对农民的科技素质、科技水平和科技知识有较高的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化的生产手段和方式,需要广大农民去掌握和操纵,而且他们掌握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决定新农村的速度快慢和质量高低。因此,要积极鼓励农民参加各种形式和类型的学习培训班,通过发挥农民夜校、科技夜校、党校、农广校的积极作用,在农村社会极力营造人人竞相学习的浓厚氛围。要在培训的数量、培训的方式、培训的内容上下工夫,求突破。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立足农村实际情况,从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搞好培训学习。要整合培训资源,集中培训优势,加强培训力量,提高培训效果,让培训既覆盖农村的各行各业,又能抓住关键和重点,以点带面。要既突出时代特征,体现时代精神,集中形势政策教育,又要立足农民个人富裕,农村经济发展,传授农民科技知识和致富技能,实现个人和社会、国家利益的有机统一。政府既要积极引导群众主动学习,又要创造条件,提供优惠,充分调动外来智力,积极鼓励大学生尤其农业专业的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到农村展现才华;鼓励农业方面的专家教授到农村现场指导,亲自授课。要将农民的文化教育工作成效,作为考核基层党员干部的重要政绩考核指标,通过政府的组织推动,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达到普遍教育群众、普遍提高群众素质的目的。 三是农村民主法制要跟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和谐体,但和谐之中隐含着制约性。新农村建设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给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等诸方面都带来从未有的新变化,也给人民群众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带来冲击和影响。日益丰裕文明的生活会使群众的个性主张更加强烈,民主意识、法制观念和主人翁意识得到提高,人生观、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因此,要把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农村各项民主制度,让农民在政策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党支部的领导下,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目的,真正实现村民自治。 四是村级组织建设要跟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人民群众素质、觉悟的极大提高,给乡村治理结构,以及乡村治理的水平提出新的要求,带来新的考验。村干部如何领导颇具现代意识的新型农民,如何带领他们向更高目标奋进,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更高更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些都是摆在农村干部面前的一个个迫切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广大村干部必须及时充电,抓紧学习,既走出去开阔眼界,借鉴经验,又深入研究业务知识、农业技能,认真学习政策法规。通过学习,在方针政策的领会上,在经济发展本领上,在创新工作思路上,不仅要大胆,还有有深厚的能力基础去完成这些使命。这样,一方面政府要通过合法有效的形式,选优配强班子,并最终形成竞争、择优、公平、公正、公开和能上能下的村干部流入流出工作机制,另一方面村干部自身要增强紧迫意识和责任感,调度自身的有利因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为保持工作的衔接和工作连贯性,要建立一个高质量高素质的后备人才队伍。要及早培养,要精心培训,要和在职村干部在教育培训上同部署、同安排、同要求、同管理,毫不松懈地把后备干部培养工作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中,确保工作不断档,政策执行不间断,持续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开创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