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建设新农村抓住六个着力点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建设新农村抓住六个着力点


责任编辑:张页维  ︱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 发布日期:2006-9-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紧紧抓住“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改革推动和县域经济支撑”六个着力点,才能取得突破,有所进展。 
    一、政府主导是引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主导是一种引力。政府在建设新农村的战略、规划等方面要加强指导。要根据本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努力提供新农村建设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并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
    二、农民主体是动力
    土地承包、乡镇企业、建设小城镇、农业产业化、村民自治等,都是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靠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内容要反映农民要求,过程要让农民充分参与,建设成果要让农民来评判,防止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同时要加强农村教育和培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使农民群众在走向富裕、迈向文明的进程中,真正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创造主体。
    三、社会参与是合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首创精神和基本权利,尊重市场规律,重视社会力量,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三者之间互补、合作的良好格局。要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广泛开展帮扶支援新农村建设,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四、市场运作是活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发挥政府主导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又要重视市场运作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凡是市场能解决的,都应该由市场来解决。特别是在农村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如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要以市场为导向;农业经营规模、农村经济组织发展,也要遵循经济规律;在征地、土地使用权出让等方面要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逐步进行改革;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要积极引入股份制、合作制等市场运作办法,鼓励和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使新农村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
    五、农村改革是推力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一体的体制机制。加快完善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和城乡统筹就业制度;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制制度,建立保障农民利益和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造,努力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探索发展农业保险,提高农业抵御风险能力;推进农村乡镇改革,合理界定乡镇管理的职能和权限;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六、县域经济是支撑力
    县域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水平。一些地区新农村建设之所以能够走在前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做好工业强县文章,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夯实“工业反哺农业、县城支持农村”基础。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产业发展为主导,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目标,走“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的集约化发展路子,进一步促进覆盖城乡的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增强二、三产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和城镇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在突出抓好工业强县的同时,用工业化理念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抓农业,打造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要进一步界定县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完善县级政府的功能定位。要把实现分税制规范化作为改革和完善我国财政体制的关键环节,建立中央、省和地方规范化的三级分税制,加快提高分税制的法制化和体系化水平,加快推进“省管县”的财政体制改革,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作者曹新  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要做长远打算   下一篇:新视角观农民“三盼”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