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统筹城乡就业是一种制度创新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统筹城乡就业是一种制度创新


责任编辑:张页维  ︱ 来源:经济参考报 ︱ 发布日期:2006-9-13
    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化任务艰巨、城镇化进入加快发展期、农村人口多且将大规模向城镇转移、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快速演变、就业结构加快调整等特殊的国情,在就业问题上,绝对不能将城乡分隔开来,而应将城乡就业作为一个整体,构建全国统一的就业发展战略,统一规划城乡就业,加强各区域劳动就业的宏观调控,逐步缩小城乡就业差距,实现协调发展。这对于实现城镇与农村的协调和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统筹城乡就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使城乡富余劳动力得到有效安置,尽快地更多地将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来,转变生产方式,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内在素质,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加快构建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 
    其次,这是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必然要求。城镇化不仅是城镇在空间数量上增多、规模上扩大、功能上提升的过程,也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如果继续将农民排斥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之外,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了和尖锐。 
    再次,这是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的必然要求。导致农民增收趋缓和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农民长期处于低收入就业岗位或就业不充分。而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农民在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因此,破解农民增收难的关键是解决农民充分就业问题,而主要措施就是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减少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降低农村自然资源的负载率这是建设社会主义,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第四,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加快发展经济,要从城乡一体化和协调发展的新体制出发,打破有损农民利益的制度壁垒,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要求统筹城乡就业。 
    统筹城乡就业,不是单纯的农民进城和人口转移,也不是单纯的城市规模扩张,它既是一个城乡地域之间各种要素的交融和优化组合的渐进过程,又是一个城乡空间、人口、社会、经济、生态复合演化的结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统筹城乡就业是对传统二元就业制度的变革,体现了新时期就业工作重点的转变。它要求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城市和农村就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看待,一体化地考虑就业与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社会事业发展政策等的关系,实现城乡就业的统筹规划、良性互动和整体健康发展。 
    统筹城乡就业的基本目标是不断理顺和优化城乡就业关系,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农村劳动力的有序和稳定转移,促进城乡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努力扩大城乡就业。政府作为统筹城乡就业的主体,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调整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促进城乡就业协调发展。对政府来说,就是要统筹城乡就业规划与宏观政策,让农民工和城镇职工一样拥有平等的就业机会;统筹城乡就业管理与服务,让农民工和城镇职工一样享有公共就业服务;统筹政府的职能和责任,使各个方面协调运作,形成合力,推动城乡就业健康发展。 
    总之,统筹城乡就业是一种制度创新,是实现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其本质是打破传统的利用行政手段将劳动力分割为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的格局,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承认和实现劳动力择业自由和选择工作地点的自由,让劳动力受经济规律调节而在城乡、区域、行业间流动,实现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公平竞争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上一篇: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走一条有特色的发展之路   下一篇:新农村建设:支农政策要完善 力度要加大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