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它以科学技术为强大支柱,以现代工业装备为物质条件,以产业化为重要途径,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提供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集产供销、贸工农于一体,由现代知识型农民和现代企业家共同经营,从而构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一体化、多功能农业产业体系。国家“十一五”规划已经明确,发展现代农业总的要求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只有大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积极推进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才能突破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制约,提高农业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效益。只有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和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农产品加工、储运、流通设施建设,才能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转化增值的能力。只有加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力度,不断优化农产品结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畜牧和水产养殖业,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才能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多样化和优质化的需求,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只有促进农业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积极发展节约型农业,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只有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快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其他主要农产品供给,适应我国人口不断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不是政府强制推动的结果,而是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市场机制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原动力。我国改革以来国民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无不是市场化改革的结果。建设现代农业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的市场改革。 在未来几年内,在农村市场体制方面,需要完善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要素的市场化,尤其是资金和土地要素的市场化。实现资金市场化的目标,是改变目前农村资金外流和农村信用社的垄断局面,建立多元的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从而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资金支持。土地要素市场化是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同时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同时,促进土地的合理流动和适度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二是政府的农村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使政府管理体制由压力型体制转变为服务型体制,一方面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减少对农村经济活动的干预;另一方面要扩大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对农民的服务。 建设现代农业还需要相关政策的配套和支持。首先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使农民依靠各种合作组织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农民的交易地位和议价能力。二要加大政府对农业的资金投入。现代农业不仅具有提供农副产品、旅游休闲等经济功能,还具有保障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保存传统文明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这使现代农业具有了公共物品的性质。这就要求政府扩大对现代农业的资金投入。三要建立资金回流农村的机制,解决农村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问题。近年来,农村资金严重外流。农业银行支农力度减弱,农业发展银行支农作用弱化,农村信用社独木难支,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获得贷款非常困难。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村金融中的突出问题,必须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为目标,推行农村金融体制的整体改革。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功能定位要进行调整,建立一个更完善、更有活力的真正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