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定位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定位


责任编辑:康永兴  ︱ 来源:当代广西 ︱ 发布日期:2006-11-1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2006年春节过后,中央正式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各省市也分别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对建设新农村的工作进行了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媒体出现频率最高的话语,新农村、新蓝图,新使命、新征途,确是让众多的领导、众多的干部以及众多的农民群众行动起来了。 
    在新农村建设中,领导究竟应该如何定位、是个什么角色、应该做什么?这是各级领导者必须思考、必须解决的问题。 
    俗话说:领导是关键。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领导是关键”这句话仍然是正确的。领导,就是率领引导,就是领航导向。引导正确的方向,定路线、订方针、出政策、做规划,当然是至关重要的关键作用。如同房门的栓扣,栓扣虽小,然而是关键的一个零件;门栓虽然重要,但并不是门的本身。门板与栓扣的这种关系应该弄清楚。或者说,领导在社会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但不是社会活动的主体。 
    在新农村建设中,领导者首先要做个明白人。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弄明白党中央在这个时候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究竟是什么!建设新农村之重要意义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这五句都是完全正确的原则话。依笔者之所见,实实在在的意义就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难点在于解决‘三农’问题,而对策的最浓重者就是建设新农村”;“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缩小城乡差别,对策的重点也应该是建设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其脚踏实地的一步、亲民务实的行动就是建设新农村”;“农村改革的深化、农业经营方式的完善和创新,寻求这种依托、形成一种互动,也必须建设新农村”。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实现广大农民的幸福。让广大农民幸福,则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在新农村建设中,领导者应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应是新农村建设中始终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包办代替”、“越俎代庖”是不应去“作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这更加要求各级领导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地处理种种棘手问题,理清思路,找准“抓手”,选好切入点。 
    首先,领导者要善于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哲学有一个重要命题:“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没有鸡蛋,再高的温度也不能把石头孵出鸡仔来。如果没有农民群众本身的“内因”,政府行为的外因即使再“促进”,也是不可能持久的。离开了农村自身的内部作用的发挥(俗称“内发”),政府的一切统筹、规划、资助都将是事倍功半,城市的支持、工业的反哺也将是得不偿失。为了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潜能,实现农村“内发”,从深层来说,目前各级领导者至少应当从如下三个方面下功夫:其一,从思想上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启发、教育,让他们从内心上真正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能性。俗话说就是“摆事实、讲道理”。其二,领导者自身要从真心实意为农民群众谋幸福、求发展的实践中赢得崇高的威信,让农民群众心悦诚服,获得众多农民群众的爱戴、拥护和追随,进而提升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俗话说就是“说话有人听,做事有人跟”。其三,领导者应着力提高农村的人气水平。针对当前农村仍然存在的小农经济的羁绊、宗族势力活跃、缺乏合作精神等劣根性的问题,耐心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不断地提高农民的个体素质,同时用政策杠杆吸引农民工回乡创业,实施“大学生村庄”,改善农村的劳动者结构和人才结构。俗话说就是“人变样,山河才能变个样”。 
    其次,领导者要善于引导、组织、服务于农村的“生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当头的就是“生产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急功近利,要把精力放在“生产发展”上,放在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个本质问题上。为此,必须把农村生产力建设放在工作的第一位。要真正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统筹城乡谋发展。搞好基础产业,培育特色经济,加快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农业规模化、农业工业化的发展;统筹各种因素,兼顾各种产业;引进科学技术,增加农村各种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村产业的管理水平,向标准化、科学化管理要效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收入和实惠;保障农民工的权益,给农民工法律援助,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 
    第三,领导者要在尊重多数农民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善于做好新农村建设的统筹规划。改革开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确实建了不少新房子,但光有新房子并没有新面貌。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统一规划,统一规划只有权威的领导机构、领导人物来做。做好统一规划,领导者就要坚持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从整体、全局和长远考虑问题,敢于触动个别人的一得之私。而且要做到既做好统一规划,又善于化解钉子户的矛盾,把事情办好了,又把冲突减少到最小的程度。 
    第四,领导者要善于做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引导、组织工作。在计划经济时代,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让农业长期处于被掠夺的地位。即便是改革以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为了支撑日益膨胀的工业盘子(除乡村工业外)和急速蔓延的城市扩张,为数不少的农村又以大面积、低价格的不合理形式流失了大量的土地。因此,作为领导者都应当好好想想:今天的工业要为农业反哺什么、城市要为农村支持什么?领导者必须善于统筹兼顾,促使城乡共同发展,加大对“三农”支持的力度和反哺的份额。 
    领导者要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层次位置,做好角色定位的本职工作。领导岗位有高层、中层、基层之分,领导、指导方式有“身影”指挥或“声音”指挥之别。应该说,每一个层次的领导者(包括最高层领导者)在工作中都应该看到他的“身影”,即带头作用、表率作用、深入群众、实地考察、调查研究。但是,“身影”指挥不能代替“声音”指挥,即领导者召集会议、动员发动、制定路线、决定方针、下达文件、布置任务、说明道理、提出要求,直至发表文章、大会报告等。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省市领导、县级领导、乡镇领导、村级领导,他们采用何种领导、指挥方式,应当根据其岗位层次高低而定。一般地说,高层领导者的“声音”指挥(包括文字的“声音”)的需要量较大;县级领导者属于中层领导者,两种领导、指挥方式各居一半为宜;乡镇领导、村级领导,更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服从命令听指挥”、“坚决贯彻执行”,即以“身影”指挥方式为主。 
    在这里,笔者还要重复“领导是关键”这句话,这句话准确地理解应该是:“领导工作做得怎么样是关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领导者的定位定准了,角色扮好了,从时间、地点、对象的实际出发把工作做好了,就一定能够大大加快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作者李光炎系广西自治区党委党校教授)

上一篇:建设新农村的所有难点集中在农业大县   下一篇:谁来破解农民工“技能瓶颈”?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