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推进农村技术应用,促进农村信息化和谐”为主题的本次大会是在激烈的观点交锋中结束的,参与争论的各方包括肩负重任的运营商、拥有实地经验的厂商以及专家们,甚至主持人因中断讨论,多次向参加最后一个环节讨论的嘉宾表示歉意。 这个小小的细节多少显示了,在农村信息化问题上,人们的认识之多元。尚未统一的认识也许表明完美道路还未浮现,但同时也证明了,通信业及各涉农部门为解决农村信息化问题展开了多种实践。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潮中,通信业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并将逐渐成为主力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与会政府官员、业内专家和运营商、制造商代表一致认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信息化将起到关键性作用。 信息产业部蒋耀平副部长在致辞中概括了通信和信息化建设对于农村发展的6大促进。他表示,通信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外,从国家宏观政策的角度看,加快农村通信发展和信息化建设也是缩小数字鸿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而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农业部专家组组长梅方权也表示,信息化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这是发达国家完成农业现代化时所不具备的。 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杨培芳则从舒尔茨穷人经济学的视角阐述了农村信息化和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根据舒尔茨的观点,穷人不是穷在土地和资源上面,而主要是穷在信息的闭塞和教育程度的低下,以及由此导致的劳动力素质落后。杨培芳认为,解决这一问题不外两种道路:一条路是鼓励富人富起来后捐赠穷人,另一条路则是运用信息网络和教育直接提高农民的劳动者素质,让他们自己去创造财富。而后一条路“现在到了试一试的时候”。 曾因“天府农业信息网”建设获联合国世界信息高峰大会大奖的中国联通也派出副总裁李正茂参加了此次会议。李正茂表示,目前主流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路径有三条: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扩大农村教育医疗投入。而中国联通在自2003年开始的“农业新时空”项目实施中发现,农业信息化是一种投入低、见效快且可以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方式。也正是基于此,中国联通才喊出了“信息致富新农村”的口号。 农村是电信产业的大市场 就像农业部专家组组长梅方权所说,农村信息化将是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知识高度密集的一个大型工程。广义的农村信息化至少包括六个领域:农民生活、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农村市场流通和农村资源环境信息化。因此,农村信息化也为我国电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一组数字也可以说明了这空间的广大。截至2005年底,我国城市电话普及率为36.2%,而农村的电话普及率仅为13%。城市网民大约有9168.6万,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2%,却占有网民总数的82.6%,普及率达16.9%,农村网民的总规模1931.4万,在占全国58%的人口却只有17.4%的网民,普及率仅为2.6%。 杨培芳认为,在电信业近几年发展速度放缓的背景下,有两大市场值得重视:一个是通信业与信息化结合形成的新市场,另一个就是广大农村和中西部地区。 事实上,与会的电信运营商代表对这一点都有着清晰的认识。据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冷荣泉介绍,2006年初,中国电信还进一步将农村电信市场作为两大战略市场之一进行重点建设和开发,全年共安排农村通信建设资金97亿元,占南方21省全部投资的18%。而农村地区也为中国电信带来了接近7000万电话用户,占到中国电信全部固定电话用户总数的30%以上。 而据中国移动集团客户部总经理叶兵介绍,中国移动今年也把县级市场列为发展重点,加大县、乡、镇、村移动通信设施建设力度和农村服务营销网的覆盖。 而农村市场不仅是城市市场的一种自然延伸,也为电信运营商开展综合信息服务提供了契机。参与河南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威科姆公司李世新在谈到农村的信息需求时表示,农村对于信息内容的需求具有不同于城市的几个特点:首先,信息需求量大且全面,涵盖从农业生产过程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而非单一的沟通需求。其次,要求信息定时、定点、及时、准确、规范,并且具有一定可持续性。再次,信息内容要本地化,因为中国农村的养殖、种植户大多是散户经营,他们的产品主要是本地经营。 华为公司业务与软件Marketing运营支撑产品管理部部长周胜鹏也看到了农村信息化需求的多元特性,而这为运营商提供综合信息服务提供了天然“良田”。根据华为公司从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按照需求迫切程度由高到低,农村的信息化需求包括了务工就业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市场供求信息、灾害预警信息、农村百科信息、农村教育信息、政府政策信息等七大类。 而且由于这些信息化内容很多充当着生产资料的作用,农民也更愿意为这些信息服务付费。威科姆李世新从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就表明,当把某个信息给农户,他通过这个信息获取了收益,他就会认为这个信息是有价值的,就会愿意付费。 特殊市场的特殊责任 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通信企业能够为农民提供充分整合后的信息的基础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表示。他认为,加强信息内容的分析加工是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也非常困难,而且要比技术问题难得多。 朱高峰解释说,农业市场有其特殊性。首先,农业市场的容量比较刚性,所以很容易导致“大、小年”现象。此外,农业生产周期长,受气象等因素影响大,信息和市场的变化很容易脱节。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原始信息告诉农民”。比如,你告诉农户,现在哪个地方产品卖多少钱,但当农户根据这条信息进行耕种,大半年以后再收获时,市场情况也许早就发生了变化。 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陈伟在谈到农村信息化三大瓶颈时,也将信息内容的整合列入其中。陈伟表示,农村、农民所需要的信息的特点是专业性非常强,比如防治禽流感,如何养鸡、养鸭,这些都不是搞IT、搞通信的长项。现在虽然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可以将信息的海洋传送到农民手中,但我们还应该关心,农民怎么才能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此外,谁应对这些信息的发布负责任?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面对的东西。这些问题不解决,真正为农民服务的信息化就只是隔靴搔痒。 朱高峰院士给出的解决方法是形成从信息生成到信息收集,从分析加工,到传递、接收、分发、应用、反馈的健康产业链。而目前,这一产业链是位于中间的信息传递强,而位于两边的信息开发和信息分发弱。 中科院地理所农业信息化专家鲁学军也认为,就信息服务业而言,其在农村地区的运营方式应与城市有显著不同,因此,应有意识加强对信息本地分发体系的建设,培育乡村信息中介。此外,针对信息内容开发上存在的问题,鲁学军建议应推进信息内容的标准化,而这一点也受到了与会代表的认同。 因此,在推进农村信息化方面,电信运营商肩负着特殊的责任。不过最关键的是,对于农村这一特殊市场,运营商不能仅仅从经营效益考虑问题。联通副总裁李正茂就表示,推进农村信息化,应坚持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相统一,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尤其是政府和涉农部门的作用。 农业部专家组组长梅方权也认为,政府公益服务和市场开拓怎样结合,将决定农村信息化能否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国家战略,而农村信息化既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手段,也是这一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战略性、支柱性行业,通信业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上责无旁贷。事实上,在城市通信市场趋近饱和的情况下,农村市场正在从战略腹地隆起为通信服务的战略高地。 值得指出的是,在农村,由于信息服务的生产资料属性更加凸显,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者转变的运营商们将会发现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农村信息化进行时 “推进以农业信息化为重点的领域信息化”列入信息化推进司2006年工作要点。其中,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以及做好农村远程教育试点是两大发力点。 信息产业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省区市信息产业主管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农村信息化的推进力度。 *在现有基础和条件下,综合利用信息化手段,依靠信息服务站点和专兼职结合的农村信息员队伍,以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和网络提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 *开发农民“买得起、用得好”的信息终端和相应的信息系统,利用电信网络和其它专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解决适农信息进村入户问题。 *整合和利用涉农部门、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等的信息资源,开发与“三农”紧密相关的本地信息。 *在政府主导下,发挥企业的积极性,以农民普遍能够接受的价格和方式提供实用的信息服务,逐步形成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开展农村信息化培训和推广普及,利用现有基础和条件,建立和健全面向“三农”的信息化培训基地,重点培训市(地)、县、乡、村领导干部、信息技术骨干和专兼职农村信息员。 *引导、协调国内外软件供应商、设备制造商、信息服务商和电信运营商配合地方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形成合作机制,推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 *积极开展试点工作,根据认定条件,选择试点地区和单位,制定试点方案,向信息产业部提出试点申请;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统筹考虑,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层层抓落实,责任到单位,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负责对试点地区和单位的检查、考核,并定期上报试点工作情况;同时,指导和支持试点地区和单位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试点工作的政策、资金支持。(李传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