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江西赣州在全国率先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国家有关部门曾多次到赣州调研,全国20多个省市共计5000多人次曾到赣州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参观考察和学习;赣州的新农村建设也得到了绝大多数农民群众的拥护和积极响应;“赣州模式”的说法由此不胫而走,影响波及全国。 人们感兴趣的是:为什么赣州会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先行者?两年来赣州做了什么?作为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大市,赣州的实践对广大中西部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是否具备样本价值?“赣州模式”容易移植吗? “领导推动”和“农民主体” 赣州位于江西南部,辖18个县市区,总人口840万,农业人口670万,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江西最大的农业市。在这样一个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农业所占比重偏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能力还非常不足的农业大市,破解“三农问题”无疑离不开当地领导的行政推动。 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潘逸阳对“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民问题有着比较精深的研究。虽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只有一句话,没有固定模式和现成经验可寻,但谙熟农民、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潘逸阳敏感地意识到,新农村建设是破解“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路径。 2004年9月,经过两个月的调研,赣州正式启动新农村建设,提出经过5年的努力,使全市60%的村镇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村镇标准。在具体的措施上,对农村工作固有弊端太熟悉不过的潘逸阳强调,赣州的新农村建设要做到政府的构想与农民的实际愿望相吻合,避免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况;在行政推动的同时更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赣州随后出台了纲领性和操作性极强的《赣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并迅速开始了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力量和工作机制的整合,将市农委改成市农工部,由市委常委担任部长,以农工部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个总的协调单位;同时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农工部合并办公,而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就是市委书记潘逸阳。赣州下辖的所有县市区也依照市里做法设置了相应机构。 与此同时,赣州明确了五大原则: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科学指导;建章立制,规范操作;整体推进,务求实效。赣州提出,要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价值主体、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和实施主体。一是维护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言权。在进行村镇规划时,吸收村民代表参与。二是实现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决策权,充分调动、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自主申报、动态管理”,由农民群众自己决定是否申报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或决定改造项目。三是建立农民群众民主理事权。每一个自然村都成立由村民自主推选的人员组成的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放手让农民自我组织、自主管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事务。 正是领导推动、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良好结合,激发出了广大农民的热情,使赣州新农村建设得以顺利推进。 “三清三改”和“五新一好” 赣州本地干部在谈到赣州市的新农村建设时,往往诙谐地用一副对联来概括。上联是“三清三改”,下联是“五新一好”。可以说,“赣州模式”的一大特点就在于找准了一个极为切实可行的切入点,即从“三清三改”入手,寻求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与,并由此循序渐进,逐步达到“五新一好”的最终目标。 所谓“三清”即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三改”即改水、改厕、改路。赣州农村以前较普遍地存在村庄零乱、环境卫生差、道路不畅、饮水不便等问题,赣州的新农村建设就从村庄整治、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开始,让群众马上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而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回头来看,这个切入点应当说设计得非常巧妙。因为一讲到建设新农村就是投入问题,而‘三清’是不需要花钱就能做的,这是最直接的效果,其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宣传过程,比满大街挂横幅、刷标语的效果还好。选择‘三改’的出发点也是从农民最关心、见效最快、最能得到实惠的事情入手。”赣州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一位干部说。 然而,让赣州670万农民一夜之间全部行动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赣州的基本思路就是抓点示范、连点成线、以线扩面、逐步推开。在示范点的选址上,赣州各地把典型示范点选择在交通便利的国道或省道两旁。仅到2005年底,赣州市已启动了4025个村庄整治建设点,完成了264个圩镇总体规划、1046个行政村共计16794个村庄规划的编制。 但是,“三清”可以不投入,而“三改”是一项花钱的工程,资金从何而来?赣州市委副书记赖联明介绍说,赣州的做法是通过5个渠道筹措资金:一是整合各类涉农支农资金,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把老建扶贫、以工代赈以及农业、水利、交通、能源等专项资金相对集中起来捆绑使用,有计划地投入到有规划的村庄整治中;二是实际受益的农民自己出一部分;三是动员、鼓励社会各界赞助一部分;四是财政出一部分,赣州去年拿出了可用财力的1/8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五是政府机构、企业等到村庄进行帮扶。仅2005年,赣州市就投入了5.6亿元到新农村建设中。 然而,破解“三农”难题的关键更在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村、农业发展的后劲。经过调研和讨论,“五新一好”成为赣州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所谓“五新一好”是指: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以“三民”(亲民、为民、富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在推进“五新一好”方面,赣州这两年也已初见成效。 个案抑或样板? 在谈及“赣州模式”时,赣州市委书记潘逸阳认为赣州新农村建设有三个方面的重要经验值得总结:一是率先创新,创造性地搭建了“五新一好”这一平台,为统筹解决“三农”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并创造了许多鲜活的经验;二是量力而行,一切从赣州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了农民的主体作用。这一总结,得到了众多专家的认同。 但是,只有两年多的赣州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其不完善之处也颇遭诟病。各方对“赣州模式”的不足谈得最多的,莫过于两个问题:其一,赣州村镇建设规划存在明显不足,未能与产业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等很好地协调起来。而且,村镇规划的制定几乎由建设部门一家包揽,未能引入竞争机制,力量也明显不足,在建设高峰时期甚至调集在校大学生参加规划编制,规划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其二,强调村镇建设,极易带来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在“五新一好”中,由于新村镇建设易于启动,周期短,见效快,而其他工作则一时难以见效,不易量化和检查,因而很容易使得县乡政府把新村镇建设简单等同于新农村建设,以点代面。事实上,今年9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就对江西省遂川县上芜村采取行政强迫手段,突击搞村容整治以应付参观的现象提出过批评,事情虽然不是发生在赣州,但表明江西这方面的问题已经在抬头。 对于“赣州模式”能否在中西部地区移植,更存在不少质疑。有研究者指出,赣州在新农村建设中以“三清三改”作为工作的切入点,成效比较明显,但在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当中,并不能盲目推广从“三清三改”入手,形成固定模式。由于中西部地区农村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有的紧邻中心城市,最终将演变成卫星城镇,有的靠近县城,将逐渐被城镇建设所覆盖,有的生产生活条件较好,将成为农民长期生存聚居地,有的地处偏远、环境恶劣、严重“空心化”,如果不区分具体情况,千篇一律大搞村庄整治和改造,势必造成资金浪费或超前消费、过度建设,增加乡村债务和农民负担,还可能带来形式主义、形象工程的泛滥。在关于资金筹措的问题上,也有人很不客气地指出,“赣州模式”并未真正解决建立资金投入长效机制的问题。目前,赣州负责牵头统筹建设资金投入的“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设立于各级党委农工部,其职能和资源难敷建设需求,难以协调好各方面的涉农投入;同时,诸如去年为帮助赣州种好新农村建设的“试验田”,江西省曾安排有关厅局一次性支持赣州6500多万元资金,这种个案根本无法复制。 对于赞美和争论,赣州市委书记潘逸阳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今年6月至9月,赣州市连续召开有关会议,潘逸阳一方面强调要“坚持正确的决策和部署毫不动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