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两会聚焦: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两会聚焦: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责任编辑:康永兴  ︱ 来源:中国食品产业网 ︱ 发布日期:2007-3-7
    发展现代农业是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在全国政协经济界、农业界3月4日的讨论会上,一位委员的发言《中国农业发展路在何方?》感动了包括温家宝总理在内的所有人。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不仅需要中央重视,各地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积极探索。
    --从国情出发探索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
    中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决策后,不少专家和学者提出,我国应积极学习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经验,一些基层干部也存在这样的认识:发展现代农业要高起点、高标准,要学就学发达国家。这不禁让人想起前一时期不少地方纷纷去韩国学习新农村建设的现象。
    不可否认,一些发达国家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的确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但像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有自己独特的国情,这决定了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目标和路径都会与国外有所不同,决不能照抄照搬。发展现代农业,更重要的是立足国情、立足实际,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国情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要养活这么多人,中国必须把粮食生产放在农业发展的首位。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搞好粮食生产。近年一些地方放松粮食生产,搞结构调整,甚至以“无粮镇”“无粮村”自居,这种现象在局部可以,但放在整个中国不行。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保持足够的粮食面积,而且要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
    国情二:中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有限。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不可能像美国、加拿大等国那样,靠大规模粗放经营取胜。必须精耕细作,努力提高科技含量,提高土地单位产出率。这一国情还决定了发展现代农业,要格外珍惜土地资源,保护耕地,减少建设占地;同时,要不断增加对土地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国情三:我国农村土地政策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种土地经营的最大特点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这种体制有利于保持农村的长期稳定,但一家一户力量弱小,与市场对接难。要与国外农业抗衡,必须创新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依靠龙头和组织,形成合力。
    国情四: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各地情况不一,发展现代农业也不能一个模式,必须根据当地实际,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发展思路。
    总之,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立足国情,不能脱离实际。发展现代农业也不能脱离现在的发展阶段,不能目标过高,急于求成,搞大跃进式的发展。只有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国情,结合各地实情,才能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子,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谨防“贪大求洋”等六大不良倾向
    从各地实际情况看,当前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尤其要谨防六大不良倾向:
    一是提升农业装备水平时,杜绝“贪大求洋”倾向。一些群众反映,“贪大求洋”是基层干部的通病。过去在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灌溉等工作中,一些地方上马了许多中看不中用的面子工程,购进了价格昂贵的设备,但产生的效益却甚微,今后应当吸取教训。
    二是用科技技术改造农业时,要杜绝“盆景化”倾向。近年来,有关部门加大科技入户工作力度,出现了一些高产户、高收入户,但目前相当部分仍是“盆景”。基层群众建议,在发展现代农业用科技技术改造农业时,必须突破盆景效应,做到全面“开花结果”。
    三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基层干部要杜绝“千百万”倾向。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发展现代农业就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不能当农民讨厌的“千百万”型干部。前些年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一些地区热衷于上规模、出成绩,各式各样的“百里长廊”“千亩基地”“万亩基地”,重规模、轻效益;重生产,轻销售,引起群众反感。
    四是在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时,要杜绝“土地归大堆”倾向。一些群众担心干部借发展现代农业为名,剥夺农民对土地生产经营权,搞规模经营和租赁经营。在个别地区,已出现动地论,有的村庄在土地调整中随意增加机动地面积。
    五是在用现代理念引领农业时,要杜绝“弃粮转经”倾向。一些人士担心,地方政府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可能会出现“弃粮热经”,盲目发展经济作物,忽视粮食生产。个别基层干部认为,种粮对农民来说没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发展经济林果。
    六是在培养新型农民时,要杜绝“书斋化”倾向。对农民的教育培训要有针对性、适用性,专家不能把学校教学模式照搬到农村。最好采取现场培训的方式,出版的技术书籍最好图文并茂,便于农民接受。政府应当有效整合农业部门内的教育培训资源,将各级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列入重要日程,使其成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当前农业科技培训存在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要紧紧围绕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抓住关键环节的关键技术。
    --警惕“三重三轻”的苗头
    调研中还发现,当前一些地区在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存在“三重三轻”苗头,即“重点轻面、重房轻人、重路轻田”,必须尽快予以纠正。
    一是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抓示范点,这些示范点一般基础较好,容易出成绩,对面上工作投入精力较少。二是将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当成新村建设和新房建设,甚至让农民举债建新村、盖新房,有的县还将城市大广场、宽马路移植到农村,甚至在村子里建起“雕塑”,严重脱离农村实际。三是过于重视农村道路建设,对农田水利和农民技术培训等投资不够。水、电、路都是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政府应从发展生产入手,从最制约农业生产的农田水利设施入手,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同时不少农民表示,他们最缺的是技术,最希望得到的是技术培训,只要让农民长了致富本事,就不愁发家致富。
    在当天的讨论会上,温总理在听取代表委员意见后,提出了六个字原则:“多听、少说、负责”。温总理说,政府工作人员参加人大、政协会议要多听、少说、负责。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当前的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那就是各地干部应多听农民的呼声,多为农民谋福,少发号司令,少替农民做主,切实有效地推动农业和农村又好又快发展。

上一篇:丛连彪代表呼吁关注农民工“和谐家庭”问题   下一篇:18亿亩耕地:一定要守住的红线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