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建设现代农业首先改变资金投入结构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建设现代农业首先改变资金投入结构


责任编辑:张页维  ︱ 来源:人民网 ︱ 发布日期:2007-2-21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核心是“建设现代农业”,而我国农业的基本特点是规模狭小、基础薄弱、设施落后、农民文化水平低等。 

  为此,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提出,我国农业需要“政府出钱,农民出力”,要不断加大国家财政对现代农业的投入力度。 

  《第一财经日报》:连续几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加大“三农”资金投入,你怎么看待中央和地方财政对“三农”资金投入的力度? 

  柯炳生:按照我们国家“三农”统计口径计算,2000年“三农”投入占中央财政总收入的18.1%,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13.5%,2005年占财政总收入的17.8%。 

  总数增加是肯定的,如果加入地方财政的投入,总量会更大;但增长比例数只有很小幅度,跟“三农”在国家建设的全局性地位相比太小了。 

  更关键的是对“三农”资金投入的结构问题要引起重视,所以要采取“少取多予放活”政策,最核心的是“多予”。 

  《第一财经日报》:既然今年主题是“建设现代农业”,那么国家对现代农业的投入情况怎样? 

  柯炳生:今年“一号“文件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对农业的投入包括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用等部门事业费,而这些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只有2.4%。 

  近年我国对“三农”投入有了增加,但用于农业支出数额并不大,仅占整个“三农”支出的15%左右,并且这几年农业支出的增长幅度也小于整个“三农”支出的增长幅度。2000年到2005年,中央财政收入增加了1.2倍,用于“三农”的支出也增加了1.2倍,但是农业支出仅增加了0.7倍。 

  现代农业主要目标是:保障农产品供给的数量;保证农产品供给的质量;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要实现以上目标,须加大政府农业科研投入,尽快把农业科技投入的强度从目前的0.5%提高到1%的世界平均水平。同时加强农业科研“国家队”建设;改善重大农业科研决策机制;改革和改善科研机构内部管理;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完善农产品补贴制度。 

  《第一财经日报》:建设现代农业对农民有什么意思? 

  柯炳生:农民问题,核心是收入问题,它包括农民经济收益和政治权益两方面。 

  按照2005年农村居民户计调查的资料看,农民财产收入数额很少,仅占2.7%,转移性支付只占4.5%(其中来自国家的补贴不到1%),农民收入来源主体还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从长远看,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出路只有两个:一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是扩大农民的非农业就业机会。而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则是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 

  《第一财经日报》:在推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政府职能主要包括哪些? 

  柯炳生:概括一句话,就是国家如何花钱、如何花好钱的问题。(季谭) 

上一篇:培训别忽视大龄农民   下一篇: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推进规模经营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