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农田水利,离现代农业还有多远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农田水利,离现代农业还有多远


责任编辑:张页维  ︱ 来源:人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07-2-20
    严重老化的农田水利设施拖住了农业后腿 
    儿时的记忆中,村头水库中的水总是那么丰盈。孩子们会在水中嬉戏,一玩就是一下午;有的村民在水库里养鱼,秋收时一网下去,数不清的鱼儿在其中跳跃;而每到干旱时节,更是会有好几台抽水机围在旁边不停轰鸣,为周围的庄稼、田地浇水……但自从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水库里的水便一日浅似一日。到如今,回到家乡,见到的只有水库底裸露着的淤泥,伴着丛生的杂草。对于田地,瘫痪的水库就像贫困母亲看到嗷嗷待哺的孩子,却不能给予乳汁一样无能为力。 
    曾经以为这只是家乡的特例,直到后来,才知道这种境况几乎在整个农村受到了令人痛惜的复制。2006年夏天,四川、重庆遭遇天灾,一时间,滚烫的空气、枯萎的庄稼、龟裂的土地和农民焦灼的目光,充斥着这个“天府之国”。据统计,伏旱造成四川全省作物受旱2827.87万亩,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87.7亿元,重庆全市的损失也相当巨大。而造成这一灾情的重要原因之一,即是农田水利设施的年久失修、配套不完善。2月3日,刚刚从重庆归来的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此前他作为负责人组织调研组对重庆的黔江等五个区县数十个乡村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调研,所见所闻依然让他感触颇深:“重庆大多数区县和乡镇的水利设施或是年久失修,或是渠系配套不完善。许多库、塘、堰因为多年没有维修,发生旱灾后,库里的水要么放不出去,要么放出去却流不到目的地,农作物损失巨大。”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村研究局局长潘盛洲在日前也表示,他曾经去过一个粮食主产省调查,那里的水利设施糟糕状况令他惊讶。只要一有旱情,粮食生产就受影响。有一个村子,村后就是一条大河,但干旱时,村里的农田就是浇不上水,因为引水的沟渠早已破败殆尽。 
    “基础设施里最重要的就是农田水利,水利设施用自身的调节作用来保证风调雨顺,所以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郑风田说。然而,在全国许多农村,由于缺少建设、管理和维护,水利设施存在严重缺陷。据水利部统计,目前中国缺乏灌溉条件或设施的“望天田”达11.1亿亩,已建成的8.38亿亩灌溉面积中,2/3的灌溉面积还在沿用传统落后的灌溉方法,“十天不下雨就旱,三天连下雨就涝”,“春耕夏种都要看老天爷的脸色”,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农民增收。 
    补上多年来的欠账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 
    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得到了许多部门的重视,然而,真正要实现“渠堰堤塘”的全面修复,补上多年来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欠账,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 
    资金匮乏是一个主要的问题。按照国家水利投资“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政策,国家水利资金大都用于“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大工程上,农民田间地头用水属于小、微型水利工程,要靠地方政府出钱来建设。而兴建这样一个小二型水库动辄耗资几百万元,这对中国的绝大多数乡镇来讲都是不小的数字。“重庆有的县,一年的财政收入就50万元,哪里有钱去修水利?”郑风田说。而且,郑风田认为,好多地方政府,即使有钱也不愿意投在水利工程,尤其是农田水利上,因为这种工程见效慢、效益低。 
    建国初期,虽然资金也很短缺,但全国用20多年间就修建了8万多座水库,20万公里的防洪大堤,基本上能够保证农业旱涝保收。然而如今,在农村进行了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后,已很难动员广大农民义务投工投劳,掀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样兴修农田水利的热潮。“有两类农民对农田水利投资投劳有积极性,一类是富裕地区农民,一类就是对农业很倚重的农民。其他贫困地区或者农业收入很低的农民投资投劳积极性不高。”郑风田说,“另外,农村现在优秀的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留在村里的都是老弱病残,不能指望这群弱者来建设和维护水利设施。” 
    2003年的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上,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曾说,按照现有的投入力度,至少还需半个世纪才能使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状况有一个大的改观。而根据郑风田的调查,现在全国各地对农村水利投资投劳,依然存在着诸多难题。 
    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用水应优先予以保障 
    要求国家财政对所有地区农田水利设施资金大包大揽,当然是不现实的,但正所谓“事有轻重缓急”,郑风田建议,国家水利资金要多考虑那些艰苦地方的农业生产需要:“水利资金也要有个优先序。要将资金发放给最需要的地方,而不能搞一刀切,对各个地区实行一样的标准。因为有些地方自己就有能力兴修水利,而有些地方连一点配套资金都拿不出来。” 
    郑风田提出了“最低生存水”这个概念,就是无论水利资金采用何种投入方式、投入标准,都应该保证最贫困地区的基本饮水和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用水。“要完善全国的农田水利设施尚需时日,但投建一些小、微型水利设施,保住农业生产的‘最低生存水’,这应该是政府力所能及的。”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段应碧也认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必须要国家帮助兴建,农民有教育子女和抚养老人的压力,不能怪农民不出义务工。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是政府的责任,与城市居民关系其实最大,农民可以自给自足,并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要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想问题。 
    在重庆,当地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郑风田说,大旱过后,重庆召开了各区县一把手会议,专门讨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提出了非常明确和严格的要求,拨出了实实在在的专项资金。 
    农田水利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实实在在的力度 
    重庆的举动无疑传递出了一个可喜的信号。事实上,不止重庆,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也越来越受到一些政府部门的关注。 
    郑风田一行在此次调研中发现,凡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扶贫项目惠及到的地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较好,灾害防御能力较强,损失较之从未得到过项目资金的地方要小得多。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刘世江告诉记者,农综办每年70%的资金用于土地治理,其中百分之六七十又都用在水利措施上,这部分资金用于乡间沟渠、塘坝、中小型水库、水窖、方塘等设施的建设,最终保证旱能灌、涝能排,解决田间地头的用水问题。去年国家农综办用在水利措施上的资金有70亿,地方配套资金30亿。今年用在农田水利措施上的资金还会继续增加。 
    据新华社报道,2006年中央水利建设投资298.71亿元,农村地区中央水利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高达49.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水利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周学文表示,2007年,中央水利投资重点将进一步加大农村地区及中西部地区投入力度,促进协调发展。水利部计划投资20亿元深化灌区“两改一提高”,即通过灌区节水技术改造和用水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每年安排投资50亿元,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段时间以来,其他各省市也纷纷召开省市常委会议,专门讨论2007年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计划都是令人鼓舞的,希望计划实施过程也能实实在在下来。就像段应碧所说,农民在为整个国家保证粮食安全,那么,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自然也需要整个国家给予帮助。  

上一篇:建设现代农业将给农民带来哪些实惠?   下一篇:新农合让洮北区农民不怕生病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