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唐冲  ︱ 来源:农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07-2-6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做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首要任务。这既给农机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首先发展农业机械化,这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又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农业机械化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生产效率的限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要素。综观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农业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是农业机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作业都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的。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我国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上拖拉机使用量只有6.4台,而日本为470.8台、韩国为103.7台;我国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上联合收割机使用量只有1.6台,而日本为248.7台、韩国为49.4台。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单纯的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是农业新技术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的主要载体。大面积地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离开机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进行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大规模病虫害防治,以及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生产活动,增强农业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依靠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的实施;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也必须借助机械化手段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有关调查显示,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增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为25%,农业机械化在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实行机械化作业,既能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还可以节约种子、水、肥料、人工等生产要素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的节本增效。二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还能够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展农业外部的就业和增收空间。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山东省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日益扩大,通过发展农机化可以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事农机服务业,培育一大批从农业劳动者队伍中派生出来而尚未脱离农民范畴的农机大户、农机作业公司、农机服务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在提供蕴藏巨大商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发家致富,经营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一是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体面生活”。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充分地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二是可以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新型农民。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和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历史数据(1990~2002年)分析结果显示,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指数显著正相关,农业机械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指数就提高0.2389。农业机械化水平很高的美国农民,普遍受到12年义务教育,其中受高等教育的占30%以上,无论是农场主还是一般农民,都会使用农业机械。目前,农业机械已进入我国农村的千家万户,而且主要为农民个人所有和经营,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和农机化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必将相应地提高农民机手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使他们率先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和致富带头人。三是可以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通过推广应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高效植保、畜粪无害化处理等新技术,能够有效地保护农业生态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上一篇:专家评“一号文件”:“现代农业”能否破解“三农”困局   下一篇:“新农合”将全面推开 三大隐忧应早消解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