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新农合:贵在一个新 难在一个新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新农合:贵在一个新 难在一个新

——访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蒋中一研究员

责任编辑:康永兴  ︱ 来源:农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07-1-2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实行3年了,截至去年9月底,试点范围已经扩大到全国50.07%的县(市、区),有4.06亿农民走进新农合。新农合作为农村的一个新生事物,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当注意些什么,还有那些问题需要解决,是大家所关注的。近日专访了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蒋中一研究员。在他看来,“新农合”:贵在一个“新”难在一个“新”。
    不能再走“公费医疗”的老路
    当说起有些地方的新农合将农民该支付的部分参合费用,由当地政府或村委会代缴时,蒋中一研究员立刻说道,这是当前特别应当注意纠正的倾向,不能替农民“代缴”!这不是和减轻农民负担等同起来看的问题。新农合这一制度建立的主旨是“共济互利”的性质,而不是社会福利制度。“共济”体现的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而替农民“代缴”,表面上看是替农民着想,从长远看,容易让农民滋生出依赖政府出钱办医疗保险的思想,不利于培养农民的“共济”意识,过度地依赖于政府的资金,最终难免走上我国城镇正在改,而改得艰难又辛苦的“公费医疗”的老路上去,这对新农合的长远发展将极为不利。他说,事实上,国外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所需费用的大头都是农民自己出,政府补助的只是一小部分。而在我国由于农民的普遍收入水平比较低,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需要政府出资“推一把”。但是,从长远看,还是要依靠农民出“大头”来办医保。
    新农合的各项运行规则也都注重体现“共济互利”的精神,鼓励大家都参加新农合,就是要将大家捆绑在一起,体现大数法则,共济互利——年轻人帮助老年人和儿童;身体强壮的人帮助体弱的;富裕的人帮助贫困者。同时政策还要求全体家庭成员一起参加新农合,也是为了防止产生“逆向选择”,降低筹资的费用。这些规则的制定都是为了让参加新农合的农民能够更好地接受“共济互利”的意识,走出一条全新的合作医疗制度的新路。
    让农民充分了解4件事
    目前,参加新农合的很多农民并不完全了解新农合的规则,某些地方甚至有一半以上的农民对新农合不甚了了。蒋中一研究员说,这是个难题,也是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要让农民充分了解4件事:我参加了什么?我交了多少钱?我应当享受什么?看了病,我如何去报销?就拿看病报销来说,由于目前看病报销规则比较复杂,至于哪些药可以报?做哪些检查能够报销?不同级别的医院可以报多少?许多农民都还是一头雾水。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对新农合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显然是不利的。虽然发了宣传新农合的“明白纸”,但目前理解能力较高的农民大部分都在外打工,留在家里的老弱农民拿到了一张“明白纸”也是看不明白的,看不明白他如何去享受应得的权利?事实上,让农民了解合作医疗的规则很重要,让每位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在规则面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关系到新农合的健康发展。
   “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障”怎么办?
    蒋中一研究员说,他到某些偏僻的乡村调查,很多外出打工农民得了性病,某些农民还感染了爱滋病,他们成为这种致命疾病的传播“源头”;几年前在我国发生的“SAS”事件,当时最难控制的就是农村的流动人口。新农合的建立促使我们进一步来考虑农民工参保的问题,这也是国家建立全民健康保障体制的重要环节。目前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有我们这么多的流动人口,也没有一个国家管理经验可以让我们来借鉴,因此,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障问题,成为现在新农合制度发展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我国在这方面正在做积极的探讨,现在要求农民工在户籍所在地参合,在外的就医费用回去报销,这就不免要产生很多的困难;也有建议打工者在打工所在地参合,但由于人员的流动性等特点,按照现行的运作规则,不少所在地的新农合很难接受;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规则难度相当大,可又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蒋中一研究员说,新农合是个新生事物,它的建立和完善是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目前,新农合还处于一个初始阶段,由于受到筹资水平的限制,能够提供的医疗补偿水平较低,现在新农合更多的是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让就医的农民有些依靠,不要让他们处于完全无助的状态。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随着筹资水平的提高,新农合将会不断地成长和成熟起来。

上一篇:农村金融体系改革迫在眉睫   下一篇:从法律层面规定政府职责确保农村教师待遇落实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