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让农民学会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是有效推进现代农业进程,农民致富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当前,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初中的占49%,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38%,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还占到7%,科学素质水平只有城市居民的1/6左右。而且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留在农村的农民素质呈逆向发展态势;大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又因缺乏城市生活常识和就业技能而就业不稳。这些都表明,培养新型农民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当务之急。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新农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专家进一步诠释:“有文化”是指农民能说会写、崇尚科学、诚信友爱、知法守法;“懂技术”是指农民至少要熟练掌握一到多项生产技能和技巧,具有较高的技术素质;“会经营”是指农民能合理配置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 怎样培养新型农民,当前,着重有两项工作。一是让农村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国家在这方面采取了“两免一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近些年,农业部与有关部门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开展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等多项农民培训,不仅促进了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科学种田、科学养殖,而且增强了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为此,还应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培养五支队伍上:即培养一大批基层组织负责人,带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培养一大批农民技术员,带头使用和传播先进农业技术;培养一大批种养能手,率先发家致富,带动广大农民共同富裕;培养一大批经营能人,兴办实体,繁荣农村市场,形成各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村产业群体;培养一大批活跃在农村发展建设各领域的能工巧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面貌。 培养新型农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非如此,农民的素质总体上就发生不了根本改观,实现农业现代化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