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家传统媒体做了一篇关于本地香蕉患巴拿马病的报道,没想到却引发了全国香蕉市场的大地震,海南等地的香蕉出现了大面积滞销的现象,香蕉的收购价格直线下滑,蕉农每天的经济损失达千万元之巨,许多蕉农甚至面临破产的命运。这样一种离奇的局面,似乎形象地说明,信息时代的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受混沌理论的左右:一只蝴蝶在广州扇动翅膀,真的能在海南引发风暴。 客观地看,关于香蕉巴拿马病的最初报道并不算很出格,其内容主要引自当地专家的观点,针对的香蕉产地也主要是广州。比较吸引眼球的是,报道使用了两个耸人听闻的字眼———“蕉癌”和“灭绝”,而这两个关键词恰恰中了网络传播的“下怀”。一时间,网络上关于“蕉癌”的消息满天飞,广州以外的报纸也纷纷予以转载,小道消息也开始在坊间传播。虽然也有后续报道澄清说,挂果的香蕉都是没染病的,人吃了香蕉不会损害健康,但其后不久,北京等地的香蕉市场还是出现了价格暴跌的现象,受消费者恐慌心理的影响,海南的香蕉几乎落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 不难看出,市场对“传言”的响应带有非常明显的网络时代特征。这个特征可以概括为三部曲:负面消息往往会挂在网络媒体最显眼的位置,受到广泛的关注;而网络特有的放大效应会带来信息噪音和信息失真,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接下来是网络向传统媒介的二次传播,导致群体性恐慌。这种由网络传播导致的集体“臆症”,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发作一次,上一次受害的是高露洁牙膏和大闸蟹,这一次则是海南的香蕉。 一则既无主观恶意又非严重失实的报道,为什么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呢?这当然与整个社会的心理背景有关。最近几年来,围绕着食品安全出现了太多的负面现象,虽然政府的监管越来越严格有力,但公众只要触及“有毒”、“致癌”等字眼,还是会像惊弓之鸟一般做出过激反应。在这种普遍脆弱的心态影响下,任何涉及食品安全的问题都会成为大问题,任何涉癌的传言都会被盲目采信。因此,宏观地看,要想让香蕉和大闸蟹不成为无辜的受害者,就必须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监管的力度,让公众的心彻底踏实下来。 更值得反思的是,与网络信息传播的怪兽特性相比,农民和农业经济却处于信息贫弱的位置,更容易受到不实传闻和社会心理波动的损害。当“蕉癌”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词汇,香蕉市场开始出现异常的时候,分散经营的蕉农却对此几乎一无所知,他们既不知道一场看不见的灾难正在袭来,更缺乏自我救助的意识和能力。不仅蕉农个体抗击信息灾害的能力十分弱小,行业协会和地方政府也同样不具备应对灾情的手段和技术。我们看到,虽然海南当地的政府部门紧急采取了四项措施,并通过中央电视台等机构澄清传言,但这样的举措已经有点亡羊补牢的意味,大量的香蕉已经烂在了地头,蕉农的损失也无可挽回。 网络时代的市场经济与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度密切相关,就算是个体种植、分散经营的农业经济也无法置身事外。蕉癌风波提供的教训是,农民不仅需要关于市场供应和需求的正面信息,也必须时刻关注像暴风雨一样突然来临的负面信息,他们的抗灾能力只有从自然层面向着信息技术升级,才可能应对来自社会心理层面的不测风云。而帮助农民进行信息升级的重任,毫无疑问落在了两者的肩上,一是地方政府,二是正在发育之中的农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 需要提醒的是,国家农业部门也应该从蕉癌风波中吸取教训,及早着手制订涉及食品安全和信息传播的应急预案。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海南蕉农的眼泪也就不会白流。
|